(5) 研究論文creative station

「尋找香港精神」—專題研習行動研究
 
梁麗嬋
 
簡介
 
「尋找香港精神」是本人2003-2004年度任職於小學上午校課程主任時與下午校主任共同建構與推行的一個小四跨學科專題研習試驗計劃。期間本人以行動研究方式整理了任教的班別與及對照其餘各班的學習過程成本篇論文,在浸會大學第五屆思維工程國際研討會上對外分享。由於有關研究一直未有機會出版,經歷十年後,重拾內容,覺得值得展示推介。以一個具體主題實踐案例,可更清晰及具體地展示跨學科專題研習的建構推行理念與歷程。
專題研習的設計,採用鷹架理論和建構主義理念,建構於橫向五個學習範疇:認識理解、探索深究、想像創造、反思批判和實踐應用,縱向五項教學策略:手腦並用、群組學習、資訊科技支援、家校合作和評估分享,主要目的在引領孩子綜合整理概念、提升創意思維、主動自律學習。計劃採用行動研究方式,透過問卷調查、過程錄像拍攝和數據分析,評估和探討實施成效。報告將簡介專題設計的理念構思,然後透過過程實例和數據分析,與大家分享和探討成效,以促進校本專題研習的設計與推行。
       
http://www.cyps.edu.hk/curriculum/gsResearch/index.htm
 
 
「尋找香港精神」—專題研習行動研究
 
甲、               研究時期和對象
        本研究於20032004年度進行。研究對象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上下午校小四全級共十一班學生,年齡為9-10歲,人數約共350人。第二類是從上午校學生中,選取一班學生為深入研究的對象。第三類為上下午校四年級各科科任老師,入數共42人。
 
乙、               界定研究問題
l   跨學科專題研習能否配合有效學與教理念,透過朋輩學習、從情境中學習及自律學習,引發學生提問和探究,使學生負上自主學習的責任,引發學習興趣

l   校本專題研習的推行能否讓學生整合知識概念,發揮創意思考能力?
 
l   專題研習建構的鷹架是否有效協助學生學習,促進課程發展?
 
丙、               行動
 
理念架構和內容
專題研習理念架構建基於孩子建構學習概念圖(梁麗嬋、馮蘭英2003),我們認為孩子透過從生活、實踐、經驗和學習不斷建構思維概念,當學習能配合孩子的生活需要時,更能引發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孩子為學習的主要建構者,憑借個人的智能、體能、創造能力、情緒智能和靈性智能等內在動力的推使,加上外在環境,如學校、家庭和關鍵社群的配合,促使孩子不斷學習成長。
 
跨學科專題研習的設計針對以上特點,基於內在動力的軀使和外在環境的影響,搭建學習過程鷹架,讓各方面關鍵人物社群配合,並透過富趣味性的生活實踐活動,引發孩子建構知識和學習。
 
「尋找香港精神」專題研習鷹架的設計,建構於橫向五個學習範疇。課程設計包括認識理解範疇的開幕講座、課堂學習本港富中西文化特色的古蹟,本港景物和香港之最,認識本港名人和體壇健將,學習以英語和普通話訪問對話等,目的在引發學習趣味,建構專題基本概念;探索發現範疇的學習包括訪問旅客、戶外學習日到各景點探索,並透過小組討論和數據分析整理搜集資料,以提升孩子好奇心和探究動機;想像創造範疇包括設計給予旅客的紀念品、專題研習冊封面設計、假如我是本港一位人物、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孩子運用專題所學,發揮創意想像能力反思批判活動包括填寫學習日誌、配合各項活動需要的自評、互評、家長或老師等評估,專題研習冊各人的評語及過程中老師給予學生的回饋,目的在欣賞和鼓勵學習,給予學生學習認同感實踐和應用包括整個學習過程中各科配合的專題研習製作、自編自導自演的小組角色扮演內容、英語和普通話訪問、人物寫作等,都能協助孩子從做中學習,強化孩子的成就感能促進投入參與。
 
縱向五項教學策略提供整體過程施行的原則和重點。專題研習冊的設計,讓孩子透過手腦並用,將課堂所學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有興趣的內容,例如深入介紹一個古蹟,搜集資料、繪畫圖畫、運用單張或實地考察拍攝,以完成專題研習此一部分。美勞科課堂上更可以設計紀念品及繪畫封面。
 
孩子愛互相溝通協作,透過朋輩學習過程,起促進和激勵作用。過程採用四至三人混合能力分組,從小組討論、小組探究、戶外學習日小組訪問、互評到角色扮演等過程,皆依照分組形式進行,以提供機會讓大家合作,進行不同形式的學習。
 
為了讓學生、家長、老師方便獲取專題研習有關資料、學習策劃和方法、過程反思和回饋、學習指引和交流等訊息,學校撥出資源,建立網頁—CY學習園地,透過資訊科技支援日後課程的推展。
 
家長對小四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支援作用,因此課程開展前舉辦家長會,邀請家長出席參與,簡介有關學習內容和網上資源,以便家校合作,協助子女自律學習。家長課程網頁更提供指引、原則和策略供家長運用,以便共同協助孩子探究尋找香港精神。在評估的過程中,家長寫下對子女學習的評語和為整體課程的施行填寫調查問卷,都能引發孩子學習,更是家校合作的具體表現。
 
評估有促進學習的作用,我們視評估為回饋的功用,課程施行過程中,進行拍攝錄影,並整理回饋學生,能夠有效引發孩子的學習。此外,評估的多角度和多元化,在過程中讓家長、朋輩參與進展性評估,能有效提供回饋和反應,好讓老師檢討改善。此外,學生學習的作品和感受分享,能強化成效,促進學習。
 
研究方法和成效
建基於以上鷹架設計理念,「尋找香港精神」專題研習能否有效協助孩子學習?是否達到學習效能?研究從兩個途徑搜尋資料數據,論證設計的成效。
 
        () 分析問卷調查結果:
1.      孩子對專題研習的評估和反響
2.      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回應
3.      老師對專題研習的掌握及反思評價
 
  1. 孩子對專題研習的評估和反響
 
上下午校學生自評問卷分析(排除包括中立的選項1-3學生表示喜歡或非常喜歡的數據)
 
1.          多於51%學生表示製作專題研習冊雖然辛苦,但有趣味
2.          多於52%學生表示懂得與人合作,主動參與討論
3.          多於47.6%學生表示自律學習,主動地探討問題和閱讀資料
4.          多於65.6%學生表示喜歡分組討論和比賽
5.          多於36.7%學生表示踴躍舉手答題
6.          多於55%學生表示滿意同組同學的表現
7.          多於44%學生表示能放能收,有效時間管理
8.          多於59.8%學生表示曾多次運用電腦學習
9.          多於57.2%學生表示透過各科的學習和活動,很快樂和深入地學習「尋找香港精神」
10.      多於45.6%學生表示對本課題作出評價和表達意見
 
        從以上數據分析,排除中立的選項3及表示不喜歡與非常不喜歡的2與1選項外,超過一半以上學生表示喜歡或非常喜歡分組討論和比賽、運用電腦學習、快樂和深入地學習「尋找香港精神」、滿意同組同學的表現、懂得與人合作,主動參與討論及表示製作專題研習冊雖然辛苦,但有趣味。要特別注意的是有36.7%學生表示喜歡或非常喜歡自己踴躍舉手答題、44%學生表示自己能放能收,有效時間管理。
 
  2. 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回應
 
 
大約四成家長滿意或非常滿意子女在專題研習中的表現,贊成透過專題研習,子女有較多機會掌握各種自學的能力,例如:資料搜集、分析、表達等。約有四分之一的家長,對子女學習的表現沒有表示很大的意見,約有五份之一家長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子女學習的表現。
  
 
整體來說,約有60%家長同意專題研習能提供子女多樣化的學習經歷及家長參與能有效協助子女學習。50%家長支持學校繼續推行跨學科專題研習。47%家長認為跨學科專題學習的方法可行。44%家長認為專題研習網頁對子女學習有促進作用。
   
3. 老師對專題研習的掌握及反思評價
 
 
百份之六十的老師認為大部份學生能掌握分組方法和規則、主動參與討論、對學習有興趣、過程秩序良好。50%的老師認為大部份學生踴躍舉手答問題。要注意的是只有20%老師認為學生能放能收,有效時間管理;有16.22%老師認為學生在探討問題和分析資料主動性方面未如理想,只有29.73%老師較為滿意學生這方面的表現;另外37.84%老師應為大部分學生專題研習達至標準,18.9%老師不滿意大部份學生專題研習的表現。
 
 
83.78%的老師認同課程能提供學生多樣化的學習經歷,76.67%老師認為課程改變了單從教師的傳授和從課本中獲取知識的學習模式,69.59%老師贊成研習和匯報形式對學習有促進作用。超過60%老師認同施行及設計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值得,老師們也樂意運用這種跨學科專題研習教學方法。接近60%的老師也認為這種學習過程能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只有35.14%老師認為家長參與能有效協助推行課程,21.62%老師認為家長不能對專題研習的進行產生有效的推動。
 
 
() 以個案形式,深入分析其中一班學生學習過程和以下成效紀錄:
        1. 學生自評及補充性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2. 學習過程錄映分析
        3. 學生作品課業分析
 
我校四年級採平均分班方法,因此學生成績和能力各班大至相同。計劃實施過程中,研究班(E)與其他各班有以下三項變化因素:
 
a. 研究班科任老師為本專題設計負責人,由始至終清晰了解課程的理念架   構、採用鷹架兒童學習的策略和目標
b. 科任老師負責設計網頁,並於課程實施期間,將課程網頁運用於教學過   程中,以資訊科技支援課程的推行
c. 科任在教學過程中,透過過程錄影和拍攝,強化評估分享和學習過程,   並回饋學生學習的成果。
 
基於以上各項的差異,以下將透過分析研究班學生的自評結果與其餘各班作一比較,以論證專題研習建構的鷹架是否有效協助學生學習,促進課程的發展。
               
1.1. E班學生及家長跟其他班問卷調查作比較的結果如下:
 
 
除了對是否滿意同組同學的表現一項低於各班數值外,四E班同學在其餘項目所獲的數值都較其餘班別為高。
 
 
E班家長評估子女在各項目學習表現都以正面得分為高。
 
1.2. 補充性問卷調查結果
 
 
2. 學習過程錄影 (見報告內容)
 
 
 
上表顯示課程活動配合鷹架橫向和縱向理念來設計,學習層次較深較廣,44.4%課業含探索深究成份,33.3%含創意想像力,66.7%含有反思批評價或實踐應用的成份。
此外,77.8%課程活動含評估分享的策略,讓學生擁有成就感和認同感。55.6%活動鼓勵學生應用資訊科技學習或在課堂內運用資料科技協助活動的進行。44.4%課程活動應用和實行群組學習方式,活動的推行含有33.3%的手腦並用和家校合作策略。
 
3. 學生作品課業分析 (見學校課程網頁資料) 
 
   
上表顯示學生課業及設計配合鷹架橫向和縱向理念,透過88.9%手腦並用和實踐應用過程,深化學習的知識、技能和態度。50%課業含探索深究成份,38.9%含創意想像力,66.7%含有反思評價的成份。
此外,50%課業設計含評估分享的策略,38.9%課業鼓勵學生家長參與,22.2%課業讓學生懂得朋輩互動,16.7%的課業鼓勵學生應用資訊科技學習。
 
丁、               結果分析和討論
 
Q1.跨學科專題研習能否配合有效學與教理念,透過朋輩學習從情境中學習及   自律學習,引發學生提問和探究,使學生負上自主學習的責任,引發學習興
朋輩學習
ü   多於52%學生表示懂得與人合作,主動參與討論
ü   多於65.6%學生表示喜歡分組討論和比賽
ü   多於55%學生表示滿意同組同學的表現
 
自律學習
ü   多於47.6%學生表示自律學習,主動地探討問題和閱讀資料
ü   多於44%學生表示能放能收,有效時間管理
ü   多於36.7%學生表示踴躍舉手答題
 
情景學習
ü   多於61%的學生喜歡角色扮演的學習活動
 
資訊科技支持
ü   多於59.8%學生表示曾多次運用電腦學習
ü   超過60%的學生喜歡老師利用網絡資源教學
ü   65%的學生喜歡利用網絡分享和欣賞習作作品
ü   大約50%的學生願意通過尋找香港精神的專題研習網站進行學習
 
激發學習興趣
ü   多於51%學生表示製作專題研習冊雖然辛苦,但有趣味
ü   多於57.2%學生表示透過各科的學習和活動,很快樂和深入地學習「尋找香港精神」
 
綜上所    綜上所述:à「尋找香港精神」跨學科專題研習能配合有效學與教理念,透過朋輩學習、從情境中學習及自律學習等,引發學生提問和探究,使學生負上自主學習的責任,引發學習興趣
         
Q2. 校本專題研習的推行能否讓學生整合知識概念,發揮創意思考能力?
         多於59%的教師認爲絕大部分學生能夠主動建構知識
         83%的教師認爲此專題研習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經歷
         超過70%的學生喜歡繪畫“尋找香港精神”的視像圖
         課程活動含有33.3%創意想像力和66.7%反思評價成份
         學生課業及設計含有38.9%創意想像力和66.7%反思評價的成份
         從網站內可找到大量的圖片作範例
         從影片範例中,亦可論證
 
綜上所述:à校本專題研習的推行能讓學生整合知識概念,發揮創意思考能
 
Q3. 專題研習建構的鷹架是否有效協助學生學習,促進課程發展
1.    E班跟其餘各班在專題研習學生及家長評估回應比較中,獲得較高正面的評分,主要原因有三:科任較清晰了解課程的理念架構,採用鷹架兒童學習的策略和目標。科任老師於課程實施期間,運用課程網頁於教學過程中,以資訊科技支援課程的推行。此外,科任在教學過程中,透過過程錄影和拍攝,強化評估分享和學習過程,並回饋學生學習的成果。因此,推行運用本專題研習的科任若能掌握和運用專題研習建構的鷹架,較能協助學生有效學習。
 
2.      以下圖表顯示「尋找香港精神」專題研習鷹架兒童學習理念架構的實踐整理。架構雖然缺乏充足理據作驗證和作分析成效,然而從本校多年應用實踐經驗中,不失其為有效課程設計的框架模式。從活動及作品課業分析可見,建議的專題研習建構鷹架,提供課程設計及施行者一個具深度、廣度及多元化的模式或工具,協助跨學科專題設計的施行。「尋找香港精神」專題研習活動及課業提供約含30%認識理解、47%探索發現、36%想像創造、66%反思批判及78%實踐應用的學習內容。橫向五個教學策略,提供約含60%手腦並用、33%朋輩學習、30%資訊科技運用、36%家校合作及64%評估分享的機會,以便「搭建棚架」,提供外在環境因素,推動孩子有效愉快地學習。
綜          綜上所述:à從實踐應用及邏輯思維角度,可以論證專題研習建構的鷹架有效協助學生學習,促進課程發展 
 
 

 

 

 
戊、               專題研習教學的反思和建議
 
1.          跨學科專題研習是本校本年度試驗的課程,從上學期搜集資料到設計教學計劃,然後在下學期施行,期間不斷構思改進,並建議將已有資料,透過網頁形式作知識的管理,當中各科老師的投入與參與,協作和溝通,都影響著課程的設計與成效。由於課程涉及的理念和架構,策略和部署都較為複雜,而施行所需的時間又不足夠,做成活動推行過急,內容過多過深的現象。此外,課程理念架構在課程設計和施行前,都缺乏交流共識的機會,欠缺適當的教師培訓,因此,並非每位老師都能掌握和理解整體課程理念架構,從教師調查問卷中,都反映對課程不同的意見,並有老師對何謂專題研習,何謂跨學科課程,何謂「香港精神」等,都沒有達成共識。建議下年度施行有關課程前,運用本年度行動研究所得,協助教師專業培訓,建立鷹架兒童學習的目標和策略,教學效果會較佳。
 
2.          參與本年度「尋找香港精神」課程設計和施行的老師,都付出許多心血。過程雖然很艱苦,但是對孩子學習有幫助,又能建立跨學科課程發展的鷹架模式,初步看到成效,老師便感到付出是值得的。那是校本課程發展重要的因素,亦是本課程試驗計劃最大的成就。
 
3.          本課程採用的鷹架理念架構,是本校經過多年的前線實踐經驗建立而來的。實踐過程中透過行動研究,反思論證,能有效總結經驗,推動未來課程的發展。然而,理念架構的建立,還需要更多的實踐經驗和論證,以提高其信度和效度。本校來年度將依據此課程鷹架理念,設計另一主題,推展跨學科課程至小五。希望總結本行動研究成果,更好地驗證本校提出的課程發展理念。
 
4.          資訊科技的運用,對課程知識和資訊管理起著重要作用。本年度建立的專題研習網,在短短約四個月內,瀏覽人次已過三千。然而,各科任老師對如何更好地運用有關網上資源於教學上,經驗仍是缺乏。建議下年度施教課題前,師生家長都應運用專題研習網進行自學,以便更好地掌握和思考「尋找香港精神」這一課題。此外,約有15%學生沒有家庭電腦,部份有電腦的家庭仍沒有上網,學校推行資訊科技教學時,要特別關注個別學生差異和需要。
 
5.          從教師問卷中,較少老師認同家長的參與,能有效協助推行課程,原因未明,學校宜在家校合作方面,作出研究和探究,以便更好發揮家校合作的精神。
 
 
參考資料:
1.      L.E. Berk & A. Winsler著,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心理出版社
2.      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3.      課程發展議會(2002)。《基礎教育課程指引》。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4.      梁麗嬋、黃冠華(2002)。《常識科理念架構的實踐》《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2 Proceeding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139-151
5.      梁麗嬋、馮蘭英(2003)。《透過專題設計的實踐建構孩子學習理論》,浸會大學第四屆思維工程國際研討會
6.      Carin, A. A.,(1997). Teaching modern scien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 Merrill.
7.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ole, M. et. al. Edit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香港潮陽小學專題研習網:http://www.cyps.edu.hk/curriculum/gsResearch/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