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推行感恩珍惜教育

梁麗嬋

 

筆者在本欄「幸福感何來」一文,引用卡尼曼的研究,說明人的生活滿意度高低,主要建基於個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心態距離,期望理想愈高,現存滿足的機會愈低,距離幸福感愈遠。那與社會存在的一把期望標尺和個人心態修為與歷練有關。推行感恩珍惜、積極樂觀教育,將有助增強幸福感

 

人與社會處於高速成長期,起步點低,幸福感容易獲得。中國大陸從農業社會跨越式走過來,皮尤研究報告反映,國民成就與滿足感較其他地區高。相反,處於已發達地區四五十年的香港,近十年又遇上世界金融與人才海嘯,機會相對於上一代劇減,做成滿足感甚低。年輕的一代成長過程缺少鍛煉,祈望往往過早由上一代協助實現。他們非滿足於不經自身努力獲取的成就,漸漸走向尋求自我實現的尖峰。風險越高的自我實現追求,對於年青人的滿足感越高,不必理會目標是否脫離現實。當少經風浪的人面對複雜的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劇變,在理想熱情的驅動下,容易與自我實現的目標連結。當走出校園的小伙子,面對不盡己意的社會,其心理挑戰與期望,想必更渴求理想實現。一位智者僧人曾說:快樂不必然懂得感恩,感恩卻帶來幸福快樂。當人懂得易位思維,擁有同理心、想像力,身體力行,多從挑戰與磨難中成長,較能正向品味少許的成就

 

新冠肺炎肆虐改變常態,情境讓我們體會擁有非必然。善用當下情境學習,讓孩子參與保護自己、家人和他人健康,自覺調整生活習慣,勤洗手、帶口罩,與別人保持距離。大家還需調整外遊及參與接觸的期望,以能抗拒病毒感染;感恩疫境中的醫護人員、清潔工人,父母師長等特別照顧,為大家的健康,辛勤勞動。不少專家學者、主管教育工作者,也正投入創新研究,研發疫苗、生產口罩、進行線上教學等。為了防範病毒擴散,立法限聚、規管檢疫,都反映社會需要制度和法律,以保障市民的安全。

 

當孩子從逆境生活中懂得人的局限,學懂照顧自己,欣賞與感恩所有,將能拉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日後生活的滿足感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00714《推行感恩珍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