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認知模式偏差主導思維學習

梁麗嬋

 

「踢波,才下雨」、「警察是擾亂香港秩序的人」、「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公開試考題和兒童繪本故事表述的爭議等,反映當下社會充斥著邏輯謬誤與思維陷阱。互聯網、大數據和手機普及下,伴隨的是同聲同氣的「部落」群組,產生「認知的撕裂」現象。社會仿佛走進原始部落,自說自話,各自進入一知半解的「後真相時代」。

 

人們習慣不評價主張是否屬實,反在某種程度上,關注訊息是否符合自身利益和感受。人變得只篩選自己接受的內容,日漸為自我編織了一個「訊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 ,處身其中,可逃避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困惑和焦慮,擁有相對的安全感。大環境下,社會漸變得「誰大,誰惡,誰正確」,似乎再難以溝通,以達成彼此的共識。

 

當我們自困於訊息繭房,對某些人事存有刻板印象:父母囉嗦、地產霸權、政府無能、非黃即藍…等等,便影響自身對事物的判斷。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認知模式(Mental model)一旦固化,只堅信自己抱有公義和真理,便難以逆轉。認知自己的思維狀況,關鍵是能反思個人的思考模式,是否總在無意識的、「自動化」的作快餐式思考和判斷。當我們無暇反思,甚至拒絕接收和思考與自己想法不同的資訊,便已掉入「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的陷阱,難以自拔。再難有動機,宏觀大局與知識材料,以作多角度動態的判斷

 

明辨性思維教學的原旨,是要找出人事相互之間的關聯,利用情境作多角度論證,以能減低犯下確認偏見的可能性。有關學習必須具備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價值觀,好讓能謹慎權衡論據的輕重,作多層次動態發展的分析,最終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斷。然而,在考試為本的主導下,時間又不足,容易走向急功近利,簡單採用正反兩極的立場論證,先有前設立場和刻板角色,再以媒體訊息示例作論證,往往犯上邏輯謬誤、以偏蓋全、偷換概念等思考。教育多年充斥著固態認知模式的操練,師生刻板二元的思維受非教育專業所強化,已難作多層次、多角度、彩虹色彩的思考。在只憑自我感覺判斷的社會,或許只有強勢專業重構,才可扭轉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00623《認知模式偏差主導思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