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學會尊重

梁麗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孔子《論語‧子路》篇,道出人類社會自古以來便存在多元,具素質的人懂得寬容對待不同的意見,尋求和平共存,相反則朋比為奸,排斥異己。現代《全球倫理宣言》也強調「人道」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見古今為人都需要學會尊重。

 

學會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還會尊重客觀世界運行的原則與規律。尊重屬人的態度與價值行為,對別人與真理的尊重。懂得尊重的人唯恐妄下判斷會傷害他人,因此,對求是與求真非常注重。當人對事物不理解,在一知半解的境況下不強求下判斷,能抱好奇心探索,忍耐孤獨而不隨眾,能懂得於混沌中懸念。那是人的人本精神與情操,不論長幼貧賤、起落跌宕,都尊重不同人的追求,以達至身心健康、和善快樂、創意創新、成長學習與富足盈餘。孔子以「仁」作為各種美德的統稱,體現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孟子《論四端》更描寫人的基因具有惻忍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具備發揮人類仁、義、禮和智性潛能本質的信仰,以成為具有品格與靈魂的君子。因此,學會尊重追求人本關懷與價值成長,珍視人格、胸襟與思維素養的提升,常求諸己而非強求他人

 

道家思想描述客觀自然世界的規律,警醒物極必反,啟導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求大同、存小異之大道。學會尊重非單從知識的增長,或是思維能力的提升,能滿足於問責或回應可衡量標尺的成效評價所能習得。只有當人們在生活中遇上難題或困苦,對前景憂心與恐懼,仍能先求諸己,自強不息,堅守道德責任,反思缺失以創新求變才可獲得

 

教學提供情境與任務,讓同學從做中學習,賦予成效目標與責任,當個體奮勇承擔,不將責任推卸,迎難而上,懂得合作與感恩,過程更不斷反思,不作主觀行事,便日漸學會尊重。當人缺失倫理與關懷,看不透事物客觀的規律而將責任推卸,則會丟失相互尊重的靈魂,淪為欲望與個人利益爭逐的奴隸。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00114學會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