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通識考評養成偽批判性思考

梁麗嬋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教育局現改稱「明辨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為學科起動的重點目標,以助培養正確價值觀、具責任承擔的獨立思考者,學習過程卻產生始料不及的異化,事與願違

 

筆者的通識科研究發現,師生均認同文憑試(DSE)主導了議題模式的教學,過程側重於考試為本多於學習為本。不設教科書而採用大量議題,師生只能付出有限的時間進行徒具形式的小組討論或角色代入。數據顯示,全部教師表示經常或間中在教學中「導引學生清晰表達立場,對議題提出具理據的意見」;值得注意的是,數據分析亦指出,教師認為「靈活運用議題探究論證、訓練邏輯思維」和「建構宏觀或微觀、推理或舉證的學習歷程」等教學方法,與學生在DSE取得較佳成績之間並沒有關聯,可見學習傾向淺層思考

 

筆者亦發現,教師較學生更認同學生愈能掌握DSE標準參照及考核模式,愈有助獲取佳績,並以大量的兩正一反、正反立論等論說模型作操練。有老師每天早上觀看網站熱點議題,跟學生討論;也有於考試前,將百多份新聞或議題分類給學生,讓他們上網查證觀點與立場。為獲取高分,學生功利地追求自利性的「批判」思維論證,有的更認為考試未必要依據個人立場作答;亦有些走「捷徑」的學生只看一份報章,因為立場更清晰。爭議性議題立場論證,強化了自我與他人的分別,有同學便批評DSE試題把黑白分得很清楚,讓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種欠缺創意及解難配合的偽「批判性」思維,容易讓學生走向事事懷疑和否定

 

須知真正的獨立批判思考者,持守以事實為根據及對所有人公平的態度。他們關心不同立場人士的觀點,尊重不同持份者的價值觀,照顧大眾的福祉;在理據未充份時,寧願保持懸念而不妄下判斷。他們重視邏輯的規律、歷史文化的背景,從而辨析對錯、矯正錯誤,及驗證前設與結論。

 

可惜在通識科的起動實踐中,為回應問責與學術認受性,DSE在無意間強化了兩極思維,間接驅使學生確立自視為「真理」的立場,縱然辯說能力了得,卻跟成為真正獨立的批判思考者的目標相違背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181023《通識考評養成偽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