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走向胡同的通識教育科

梁麗嬋

 

英國一位頗負盛名的教育評估專家Broardfoot曾指出:高風險的教育考評,容易導致學生走向黑暗的胡同和盲目的幽徑(Dark alleys & blind bends)。

 

2015年教育局通識科中期檢討報告,87%的教師認同:「通識科的公開考試與課程宗旨和設計一致」。然而,筆者的研究發現:68%學生及61%教師認為文憑試考卷設計未能有效反映學生的多元學習能力;只有48%教師及66%學生認同,文憑試有助培養學生成為對社會有責任與承擔的公民。近日香港青年協會有關通識科的研究報告發現,與筆者早前的研究大同小異。

 

早於2016年,筆者就本港通識教育課程與考評關係,完成教育博士論文研究,並於去年獲得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授予學位。實證研究結果證明,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能夠引發學生對社會的關注(Awareness of the society),擴闊他們的視野(Broadening students’ minds),卻無意識地導引他們走向自利性而非獨立的明辨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胡同

 

研究於2014年向全港中學發出問卷,最終以42所學校中,489位剛考畢文憑試的學生及其50位通識科任教師的問卷作量化對比,找出十多項具明顯差異的數據,並結合35個持份者(包括政策與考評高官)的個別訪談及10次課堂教學觀課作引證及分析。

 

研究發現,起動通識科的上列ABC三項目標初步達成,卻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下列影響、求學的態度、能力與知識分崩割離。能力為本、知識為副,態度備受忽視。、評估、學與教及目標未能如政策主張,作無縫銜接、考題模式要求作立場論證,無意識地催使學生傾向非黑即白,板模化的兩極思維,有違真正獨立的思考。、跨學科本意將文理學科融合,然學理不清,以爭議性的時事作考題,聚焦了今日香港單元,弱化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紙筆為主的考核,狹義化了學科起動的學習目標,過程並未能真正培育學生全人發展及多元能力的學習。

 

作為以21世紀學習模式設計的跨學科,通識科實踐未足十年,已有不少創新性的嘗試與意料之外的發現,筆者將逐一拆解。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180626《走向胡同的通識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