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需求成長型思維學習

梁麗嬋

 

今天已進入開課的第四周,社會撕裂未見有修補的跡象。作為保護孩子、承擔育養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擔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安全,珍重彼此尊重的感情而感哀痛。畢竟孩子熱情與執著,宜善加導引成長。

 

Teach Thought研究機構《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報告發現,K-20階段內的學生最需要學習「成長型思維」,與之相關的還有社會情感教育和同理心。成長型思維在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時候,能理解變化而作負責任的承擔社會情感來自責任感、社會參與、自我控制等學習。通識科啟動之初,以提升學生社會意識,拓寬視野,掌握連結概念及明辨性思維能力為學習重點。從通識科指引重視態度可看,目標與成長型思維接近,筆者用學會生活、學會思考與學會尊重包涵之;期望教師能讓學生從自身所處的生活實境出發,投入跨學科主題探究,以掌握獨立思考能力,鷹架具責任承擔公民的建構。

 

基於本港從英治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回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權。中國於《中英聯合聲明》承諾實行創新性一國兩制,容讓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可預見實踐過程將會矛盾重重,為此回歸後賦予教育承擔港人身份轉變的認知與認同建構,推動多角度思考、尊重多元價值觀。可惜,通識科實踐被文憑試所主導,六大單元爭議性內容和狹窄於明辨性思維能力的學習,從外而內強加於學習者,排除從個人生活與成長出發,進行由內向外的深度學習。學生只為考試而讀書,著重正反二元對立的論辯,將問題訴諸外在權貴的責任,失卻個體反思擔當與解難的建構。

 

從錯誤中學習、逆境中自強、跌倒再爬起來是成長必經的歷程。抱寬容關切之心看待一國兩制,從個體經歷成長跌宕中體味動態發展,建立同理心。爭取公義,但不求絕對公義;選方案,但不強求自甲或乙方案,可加減乘除丙方案。運用新媒體和置身於社會運動中,須提防非黑即白的思維與偏見,求諸己而後求人才得以突破。當下社會需要更多能掌握成長型思維、理解與尊重別人、能彈性變通的中介橋樑人才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191008《需求成長型思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