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推行視野與胸襟教育

梁麗嬋

 

香港只有居民教育,而無國民教育;只有職業教育,而無人才教育;只有語言教育,而無文化教育。」這是錢穆先生於一九五六年在《星島日報》的一段話。那是英國管治下,香港殖民地教育的寫照。九七回歸,本港跟隨國際教育改革理念與政策,從知識為本的學習轉向思維能力訓練,採用成效為本目標、學與教及考評連結一致的政策,鼓勵過程回饋與考評指標作無縫銜接。由於理念創新,需有實證研究與高質評估素養的人才把關,可惜筆者研究早已揭示主事者善於引入,而弱於理解教改藍圖理念,為教與學及考評把好關。最終實踐由考試主導,考評無意識地導引師生進入思維陷阱與爭議胡同,結果培訓出不少被視為傲慢偏見,愛說髒話、抗拒權貴的熱血少年。

 

生活於高度開放、文化多元激蕩、步伐急促、VUCA年代的國際都會,香港實需要認知一國兩制變化,具有教育專業和理想的人才來把關。我們急需重構可貫通中西文化優點,凸顯本港歷史文化與情境特色、身份認知與認同的系統鷹架,重新扣連教育改革宗旨、價值及思維策略,以推廣及深化新一代的視野與胸襟

 

筆者理解視野乃人的思維層次與境界,將「情、義、理、法、天」跟人文、歷史和哲學境界相結合,用以構建人們視野境界的育養。人性特質建基於情,人文境界重義,生活經驗累積則產生對客觀規律之理的傳承。集眾人之情理為法,尊重法典就是尊重情義和理性。天道則來自於宏觀宇宙四方與長期人類活動的觀察與啟悟,那是昇華哲學境界的描述與運用,包涵非理性的信仰元素。

 

「丞相肚裡可撐船」,描寫人的胸襟器量。宏大的胸襟乃人的修為與器度拓展效果。筆者將「德智體群美」五育轉化為「康、善、勤、創、謙」的目標追求。胸襟的載體是人的軀體,體能鍛煉有助身心擴展。正面陽光思考,勤奮好學才能成大器。創造思考發揮潛能彈性,有助解決困難。擁有虛懷若谷的謙,則兼善天下,不固執己見。

 

從小著意建構視野與胸襟,才有助成為學會學習、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人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00630《推行視野與胸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