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庚子年反思

梁麗嬋

 

成文之日是二零二零年二月二日,庚子年農曆初九。筆者忽然想起《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這句話。這話很能反映客觀自然的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特質。歸納描述自然界生物與生物之間存在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現象;食物鏈於生物之間相生相剋、此消彼長。動物世界例如人類的繁衍則暗藏了優生而劣質遭淘汰的規律,產生貧者愈貧、富者則愈富的現象。即自然界有一種自我調節的力量,以達致生態平衡,健康發展

 

有別於老子道家哲學,孔孟之道立於人本關懷,主張教化,倡議中庸之道,效法天地,生生不息。相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鼓勵個體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程,追求君子修為,扶助在位者以仁德,施仁政。農業封建社會尊崇儒家思想,忠君愛國、兼善天下為共同價值,社會得以太平。儒家道學因漢武帝鼓吹,科舉制度更有助挑選人才,扭轉「之道」優勝劣敗淘汰的悲劇,發揚人文精神,抑惡揚善。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抱負,引領中華大地屹立五千年而不倒。

 

然而,中國農業文明的成功不代表永續繁榮。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八四零年於中國國土上開展了鴉片戰爭,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一九六零年遇上三年災害與飢荒,直到二零二零年,中國人均國民年收入剛突破一萬美元,擠身於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卻無奈好景不常,庚子之年便又面臨新冠肺炎肆虐,中美搏弈等挑戰。過去四個庚子年,禍福相倚相依,改變體現於物極必反和自強不息的轉化之中

 

庚轉豬辭歲,子夜鼠報春;福祿馬馳騁,年華證不虚。香港處身於國家與發達地區,兩大不同系統的交叠樞紐,實行禍福相倚的一國兩制之中。當前處身於疫症和反修例運動未平息的厄運之中,作為育養孩子天職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又能憑著互利共贏的努力,才能擺脫物競天擇的宿命。只有通過人本關懷之教化與及承傳前人的智慧,走上中庸與仁愛之道,學會學習,才能共同推動整體社會的進步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00211《庚子年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