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香港文化歷史教育

梁麗嬋

 

大灣區歷史教育研討會及教學專業分享活動,首創跨界別(大學與中學)、跨地域(香港、澳門及廣東省)及跨學科(歷史、中國語文和德育等)的教師和高校專家合作。分享內容共二十八項,突顯多元價值取向、歷史觀與教學模型交流。當中筆者認為最具價值的是對香港歷史的重新思考。

 

與會者指出香港本土文化與歷史的探究,對新一代成長具有關鍵的影響,除了本港學生、大灣區及非華語學校學生,也需認知香港文化與歷史。無可質疑,香港傳承中華文化,並最先受西方影響,處身於國家系統與發達西方系統之中,香港作為當中的小系統,急需了解變化歷程,以能為未來發展作適切的回應。  

 

分享學校不少採用校本課程設計、電子學習、社區考察或價值教育,並結合自身學校的歷史、社區特有資源或學校珍視的願景價值觀作為文化歷史的學習。其中香港培正中學具有一百三十年的歷史,跟香港社會的變遷與人才培育,結上不可分割的關係。今天不少舊生見面,總會互相查詢所屬級社,用以分辨彼此之間畢業的年份,溝通交流過程中,均增強感情,加強連繫。其校史資源非常豐富,校刊及文物是最佳的時代寫照。其中一九零五至一五因財政困難以及日軍佔領時期而停辦,這些歷史反映前人艱苦慘淡的經營,才有今天的成果。當中不同年代的校友如崔琦、邱成桐、吳家瑋、唐英年等的成長與生活片段,便成為啟導後輩前行的故事,見證香港社會的成長。其「文物室」與「碑銘徑」更是精心設計,散布於校園讓學生廣泛接觸。

 

戶外考察、走出課室漸已成為學習歷史的方法。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便透過區本的歷史(西貢區)作為切入點,遊走各西貢區村落進行考察,收集文物和構思文物保育,藉此於校園設立可供對外開放的文物館,培養學生對西貢區歷史文化的認識。過程讓學生以欣賞的眼光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示人類當中的智慧與品質,加強同學對社區的服務和歸屬感,為區內同學作分享。

 

香港文化歷史探究實已於學校起動,我們該好好珍惜和善加推廣和運用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00121《學會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