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善是人文素養的精髓

 

梁麗嬋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一個科學創新教育的研討會上,提出大眾在沉醉科技發展時,最大的挑戰是能夠維持做人基本的原則及態度,增強人文質素,以促進社會向前發展。筆者理解處境香港今天,人文素養的精髓在向善,善的精髓在解決個人身份的認知與認同。

 

《國語·晉語》說:「善,德之建也」。古代天文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意指善是道德的主旨。道德的終極目標在導人向善,成為具品格素養的人。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寄望有學問、有抱負的人都以「善」待人。科舉制度下必修必考的四書五經就滿載著修齊治平的領袖修為,鼓吹隱惡揚善、大善若水。西方學者羅曼·羅蘭也認為,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童軍日行一善,善終更是人之所求。

 

然而,古今中外歷史均反映善惡的價值觀建基於時代、地域與文化背境的變化,變與不變乃有迹可尋。中華文化以立德、立功和立言為善,有修身、齊家的「小善」,也有治國、平天下的「大善」小善乃個人修身,大善涉及國家與民族的福祉。農業社會相對長期穩定,治亂興衰較緩變,忠孝仁義、禮智信成為歷朝核心價值,忠君愛國繫於民族的興衰。進入工商業器械文明是一項重大的進步;走進金融服務業、AI大數據與新媒體時代,又是一個大轉折,資本貨幣替代道德操守,成為量度價值的標尺。人類面對社會新形態,善的內涵面對新挑戰。若然求善的終極目標不變,都在讓生命於共有系統之內,謀求共創與共榮,那麼善的素質,當包涵每一個體,認知和認同處境系統中的身份角色,尊重他人,具誠信和關愛周邊的人,自覺要求發揮堅毅與承擔精神,為家庭、學校、社區、國家肩負責任。

 

回顧香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國民身份認同、尊重、誠信、關愛、堅毅、承擔和責任都是優先培育的價值觀。香港九七回歸,實施一國兩制政策,的確對師生帶來新挑戰。筆者認為認知自身多元的身份,進而認同角色,好讓個體追求小善之餘,還能關愛國家,兼善天下

 

 

文章來源 :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01117《善是人文素養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