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Activities

大灣區歷史文化交流撮要

創意教師協會主席 梁麗嬋博士

 

「大灣區歷史教育研討會及教學專業分享」於2020年1月11日(六) 順利進行。處境於社會事態尚未平伏,新冠病毒傳播又開始受到關注,學校初中的中國歷史科已規定為必修科,歷史科也更新了課程指引,教師培訓與歷史觀的疏理迫在眉睫。基於學校教師的需要以及歷史科專業人士的參與和鼓勵,本會與香港教師中心合辦,樹仁大學歷史學系主力籌辦這次的研討與教學分享活動。我們順利邀得內地深、佛、莞教育局代表與教師和暨南大學學者共九人來港,就不同地域歷史科教學和研究作介紹;澳門教育專家及歷史科教師三人推介澳門課程與教育經驗,還有本地十三所中學的歷史科專業教師共十八人,參與了學校具體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分享,樹仁更動員大學歷史專家共十三人出席參與。活動吸引了不少學校教師、對歷史科發展關注的教育局官員和學者到臨,場面熱鬧、分享內容豐富,實難能可貴。

首先,主禮嘉賓黃玉山教授提出學習歷史非常重要,除了歷史學之外,歷史教育的重要性在培養人的價值。他提出學習近代歷史可用一個國運指數來探索:將1840年至2020年作為橫線年份,縱向則以國家國運興衰作指數,便能看到過去180年國家的變化。國家從1978年開始,指數才不斷向上。他認為通過歷史教育,可了解整個民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黃教授記起當年討論教育改革之時,有人認為中國歷史很悶,建議初中不用教中國歷史,回想那是非常錯誤。

 

 

主禮嘉賓致辭: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黃玉山教授

 

籌委會主席致辭: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魏楚雄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系主任魏楚教授表示感受到港人對歷史教學很重視,對歷史教學有興趣與支持的大有人在。是次研討會不單只是學術研究的交流,更特別重視歷史教育方面的應用,不少內容是大灣區歷史科老師將教研的工作分享。自2016年開始,大灣區高校便開始籌辦在大灣區開展歷史文化交流,自2010年開始便有多元歷史文化教育的交流。他寄望香港能作平台,提供區內高等院校歷史文化教育工作者、中學教師共同參與,能分享彼此的實踐與研究心得。

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校長林發欽教授簡介澳門歷史和教育改革歷程。他二千年開始便提倡澳門歷史教育,2006年受澳門教青局邀請,開展系統的澳門歷史本土知識教學。林教授認為澳門居民較缺乏自身文化身份的了解與認同,鼓勵將澳門歷史視為國家的地方史,以掌握其發展脈絡。林教授簡單有趣的帶出澳門過去的點滴歷史,指葡萄牙於十六世紀中期開始便逐步佔領澳門。英國一八四二年簽署南京條約,佔領香港島之後,葡萄牙女王便一夜驚醒,於一八四五年改變對華政策,派出亞馬留任澳門總督,並宣佈澳門為「自由港」。一八四九年,七位澳門年青人不滿澳督強求居民遷墳修路,埋伏於蓮峰廟旁的「亞婆石」後,成功將亞馬留刺殺。林教授用有趣的故事串合了澳門四百多年的歷史發展。(簡報下載)

 

 

嘉賓: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會長、
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校長
林發欽教授
(簡報下載)

題目:澳門歷史教育的經驗

 

嘉賓: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
葉農教授

題目:澳門語言教育發展歷程探究

 

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葉農教授簡略介紹澳門的歷史與語言教學的關係。認為歷史承載著時人生活與文化發展的過程,而語言運用變化則反映歷史發展的歷程。他指出澳門語言發展有三個歷程,首階段反映語言溝通以翻譯為著重點。亞馬留派往澳門之前,以中文語言為主體,派駐者設立翻譯專員,將中文翻譯為葡文,期間對語言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次階段改以葡文為官方語言,以葡文作為統治的手段,然而其時澳門人抗拒學葡文。聯合聲明簽訂後,1992年中文和葡文均成為官方語言。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葡文地位更為重要。回歸後的今天,葉教授風趣地認為澳門已是由法律顧問治澳,因為他們最能以中葡語文作為溝通交流的門路。

來自深圳福田區的張紅霞研究員起首便表示,深圳學生初中三年必修必考六冊書。高中涵蓋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其中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內地歷史科一度被取笑為「背多分」,然而,目前考試也越來越重視考評思考能力,如何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能創新培養時代新人是大家共同關心研究的方向。因此,自2015至今,中山大學便帶領教師進行田野教學,組織學生到田野探索和作實地考察,並將技巧與理念滲透到高中的教學去。大家相信當中的核心素養,例如家國情懷,歷史發展等能透過田野學習活動引發學生認識當中內在的關係。年度五月一至三日更計劃進行第三屆深港澳三地學生的交流活動呢。

 

 

嘉賓: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張紅霞研究員

題目:在田野發現精彩
──福田區開展中學生田野研習的實踐探索

 

主持: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署理所長
許志樺博士

嘉賓:香港公開大學語言及教育學院院長 張國華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周佳榮教授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劉蜀永教授

 

接著本港四位代表上台,進行香港的歷史教育學術研討周佳榮教授將是日2020111引申為:愛您愛您一生一世一輩子。他風趣的指出,香港讀歷史存在要讀兩科(中史和世史)的問題。單是中國歷史,中一要讀一萬年、中二讀一千年、中三讀一百年。然而,歷史在講人,講人類的歷史,目的在學習如何做人。因此,歷史並不過時,現代學習歷史,要學習當中的真貌和學懂思考。他認為大家對澳門、香港、廣州等地的歷史認識不多,建議共同為區內歷史學習編撰一本教科書,以加強了解大灣區不同地域的歷史,尋求當中的異同之處。

張國華教授曾任職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職位,他分享處身於香港獨特環境下教學歷史的困難,鼓勵中西歷史合作處理一些課題,並鼓勵校本課程調節。他建議要想方設法有趣地進行歷史教學,鼓勵結合課程,多作內地和本地實地考察。他希望大家要更多的掌握香港歷史,並認為通識科教師最好能有歷史觀,那將有助學生建立歷史感,對學生將來發展大有幫助。此外,他認為作為香港國際都會中的非華裔人士或就讀於國際學校的學生都應該學習香港的歷史,能透過多元渠道例如NGO和不同機構,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的歷史,那對大灣區與香港未來的發展都有利。

劉蜀永教授認為香港時局大環境也與歷史教育有一些相關,學好歷史將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他舉例新界「丁權」政策沿自於過去原居民擁有土地的永久業權的歷史事實。他提到從本地歷史,身邊的事物開展將更有效地推行歷史科學習。例如羅家大屋便富有抗日戰爭時期感人的故事。他希望老師們共同將香港歷史研究成果推廣,並能深入化和普及化,讓年青人更容易了解。他建議廣東的學生也需要學習港澳歷史大灣區內各地了解香港的歷史,將可加強大家互相的了解和信任。

與會學者分別就主題提供多元角度討論,鼓勵學好歷史,加強大灣區的合作與交流。許志樺博士也介紹了暨南大學、南沙等地如何提供香港學生長假期實習和交流的機會,以提高學生對內地發展的理解。

最後各講者就如何讓學生有趣學習歷史提供意見,講者表示電視電影對學生影響巨大,可加強媒體教學。另外宜自小透過幼稚園開展歷史故事推廣。此外,有講者表示提供師生到內地交流的機會,能加強歷史科學習的興趣。近十年香港教師已多了帶學生到內地交流,對歷史的學習已有很大的改進,希望能加強專業合作

台下一位聽眾認為當局宜正視歷史科教育,讓教師專科專教;也有認為教育界要關注歷史教育歷史知識和歷史認知,社會推動香港歷史知識有不少錯誤,宜著重學習正確的歷史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博士出席研討會,鼓勵教師和有心人共同努力推動,並希望加強兩岸三地、大灣區歷史教育交流,為推動歷史科課程宗旨的實踐一起努力。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

陳碧華博士 出席研討會

  嘉賓講者、大學專家和前線教師集體共同來個
大合照

                                                   

場刊下載連結場刊 活動花絮下載連結簡報

 

教學分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