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Activities

 

熊貓來了—解密大作戰!

 

日期:2025年6月20日  

 

活動目標:創造熊貓來了情景,讓學生開心愉快用普通話溝通學習,保育熊貓!

熊貓大使全程投入,不看手機。多溝通和多笑容,為初小和高小學生帶來兩場應用普通話的情境,享受體驗式學習的樂趣。參加者透過參與十個攤位遊戲,取得印章,從而快速尋索熊貓內藏的密碼,解密成功將可取得換領熊貓禮品的機會。過程大家互動,展現仁愛、堅毅、中華文化之感染力,活學活用普通話,讓學生理解與認同:「我是中國娃,能說普通話!」展現文化安全與環境安全之魅力!

 
 
學習過程與回饋:YouTube 連結
 
 
 

攤位遊戲內容:

 

 

入校熊貓大使導師:

顏倩儀、楊君諾、潘子健、張恒嘉、李曉琳、李嘉琪、陳慧君、郭俊良、黃淑孺、羅柳虹、

廖嘉雯、文樂渝、林文愉、顏舒琪、梁嘉穎、周晨怡、周林怡、陳劍蘭、梁麗嬋、陳彥廷、

曾強、張越、張政

 

活動的創意何在?(以下是熊貓大使之回饋)

 

1.  增加我們對大熊貓的認識,為保護它貢獻力量。

2.  活動讓學生體驗中華文化之餘,學習普通話。

3.  這次活動十分有意義,希望日後可以多舉辦。

4.  該活動讓學生更加瞭解普通話,認識祖國,也激發學生對大熊貓和普通話的熱情。

5.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需要找到可行和合適的方法,並集結所有物質,並運行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6.  這次活動十分有意義,活動過程中瞭解到許多小朋友對拼音還不是十分熟悉,但他們都會好配合好積極地參與活動

7.  通過把熊貓的一些生活飲食習慣,外貌應用於普通話語境中,讓學生通過攤位遊戲對比粵語與普通話之間的區別。

8.  這次活動給我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機會以探尋香港小學的日常,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機會,梁博士、陳副校長以及其他一眾合作夥伴都為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指導,使我們可以迅速地落實,希望未來有機會還能參加類似的活動。

9.  我個人認為以上幾項創意的方面都有體現,熊貓來了活動是一個相當好的創意活動。

10. 「熊貓來了」這一主題非常吸引人。首先,熊貓在香港中小學非常受歡迎,以熊貓作為主題,能夠提升學生參與度。其次,「解密大作戰」設置懸念,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特性

11. 這次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瞭解香港的學校,不僅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還能積累經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體驗。

12. 透過遊戲教學學習普通話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冒險心。

13. 以「熊貓大使」的身份與初小和高小用普通話交流和溝通,擔當熊貓大使的角色並承擔該責任給同學們表現出具創作、活力及生命力的熊貓大使,讓同學們在攤位遊戲中學習普通話和保育知識並建立身份認同感。

14. 組織能以普通話為口語的20位大專及研究生,創設熊貓來了的情境,用普通話跟小學生玩攤位遊戲,用好普通話溝通,是最大的創意所在。

15. 增設學習普通話的趣味性,豐富學習方式,提供新的普通話學習氛圍。

 

鳴謝:聖公會牧愛小學

 

熊貓來了一助力人才選拔與培養

 

近日筆者帶領22位「熊貓大使」到一所小學,進行「語文日—熊貓來了,解密大作戰」普通話主題學習。通過10個攤位遊戲,取得5個或以上印章便可向熊貓大使解密,正確的將獲熊貓小禮品,並拍照留念。所見學生和熊貓大使都非常興奮和投入,有說最愛玩「熊貓密碼」、「熊貓足跡」,有說「熊貓食堂」、「功夫擂臺」,也有愛「熊貓繞口令」和「跟熊貓對答」,過程達到情境體驗式學習,活用普通話。最後環節,學生共同喊出:「我是中國娃,能說普通話!」「熊貓是國寶!」

 

香港作為前沿尖端國際大都市,實行一國兩制,是國內與國際雙循環和大灣區融合的關鍵平臺。學生從小掌握普通話必不可少。此外,本港急需人才提拔,例如就讀教育大學而以普通話作為日常溝通的內地生,不少正認知本港所需與文化特徵、畀是否適合留下發展。筆者透過組織、規劃與推行這項活動過程,發現活動有不少獨特創新之處。

 

一、本年度教育局撥備20萬給每所中小學,3年內用作提升學生普通話語文學習,學校舉辦此類活動,借助機構組織善用普通話大使,創設語境,推動有關語言學習。二,人才需要經歷大小風浪磨練和機會篩選。活動籌辦與推行過程,彰顯「熊貓大使」的能力與態度,當中湧現一些組織力強、AI圖像設計佳、有主持專業或能快速網購廉價物資者。過程不同生活、經歷和背景的年青人走在一起,創造機會溝通交流。年青人,無論是否留港發展,活動的經歷及過程參與,將有助本港人脈網絡連結。其三,熊貓經濟是城市熱點課題,除了海洋公園及不少區域以熊貓作為招來之外,熊貓來了主題清晰又有趣,盛載著友誼與環保意識,有助培育中小學生文化安全與環境安全意識!

 

創新時代,本港人才該如何選拔與培養,確實值得我們思量!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50624《熊貓來了一助力人才選拔與培養》梁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