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Activities

《通識大道 既通且識》之課程與考評出路探究
 
梁麗嬋博士 2017年4月30日

 
筆者經歷五載的通識與考評博士論文研究發現:通識科成功起動,卻導向黑暗胡同。過去幾年我們無意識地以考評導向培育自利批判思考者!
 
 
考評推動教學範式改變是成功的。成就背後整體社會卻要付出不可預料的代價,處理不當,將跟設科原意越走越遠,若然忽視不理,將與課程目標適得其反
 
不可否認,通識教育科帶動了自主學習、反轉課堂、標準參照自學反思、教學範式轉變等,具有學習前瞻導引作用。問題關鍵在評估與課程政策失誤,只要抓緊修正考評、學與教及目標配合一致,跟進有關教學研究,聚焦學生階段性學習特點作為教與學,矯正本科泛政治化走向,將可善加發展運用。
 
本科設立而短期內獲得認受是本港一項成就,是教師及教育界努力的成果。通識的理想目標在培育學生跨學科思維、學習生活基本態度與要素、學習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多元價值觀、尊重別人,能培養終身追求學習的動機與趣味。那是體現教育的七項宗旨目標不可缺乏的環節。通識科經歷七載推行,獲得廣泛認受。考評系統具信度與效度,只要將狹義的目標作適當調整,改革課程內容,建構橫向考試與過程評量縱向目標、學與教及學習效果的無縫銜接與一致性,將有利於培養學習跨系統概念與思考。
 
基於通識科設科以態度、能力、知識(ASK) 結合之目標與及「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追求,建議課程大綱與指引不變,只需於不同階段,配合社會關注議題作具體內容設置,專家與前線教師提供學與教重點內容,例如審批教材,過程由專家跟進研究與檢視。建議未來三年本科設立內容為:STEM教育、跨系統生涯規劃教育、IES三個互通一致的學習範疇。
 
STEM課程,可變化為STREAM及STEAM。數字科技推動學生為本學習:手腦並用、自我反思、轉移運用(ART= Action, Reflection and Transfer)。物理學教學專家發現及提倡只要提供科技工具,給予簡單應用提示,便能以科技帶動學習的動力(TEAL = technology - enabled active learning) ,重點在引發參與者自學解難(problem-solving self-learning),自我尋索樂趣學習。平板電腦、手機應用網絡學習軟件已成趨勢。前設是提供手腦並用,舉一反三之探究學習機會,內容導引尊重科學規律基本元素及科學的基本素養,例如系統(集的概念) 、變、模型與模擬、多樣性、力學原理等概念。 
 
此外,跨系統生涯規劃教育結合公民教育、資歷架構、個人、社會、國家、世界發展及當今社會恆常性議題等(詳見有關實踐與論文)。個人獨立專題探究(IES) 也當設置專業研究與支援團隊,審視與研發15年跨學科專題研習的系統進程,以確立高中IES的效能與可行性。建議三項範疇提供專業認可教材內容,考評將以有關內容為主要知識點轉移,並環繞STEM跨學科概念,引伸應用到生涯規劃課程中。重點加入溝通、變、系統關聯、多樣性、身份認同、權利與責任等。學習目標以態度、動機、趣味為評估首要(Attitude) ,創意、解難、明辨性思考、資訊科技運用、群組協作、自主學習等能力為過程載體(Skills),並以基礎知識為主題學習的基石(Knowledge) 。特質在ASK三者結合。IES獨立專題探究重點在環繞以上兩項主題學習開展。建議研究除提交專題報告內容外,加入口語介紹及小組答辯評估,佔分增加到40%,並考慮與中文科口語合併。
 
以上分析建議建基於一項通識與考評博士論文研究,結果發現現行通識科未能結合設科原意,因而以一項「識」者生存計劃示例,展示通識科如何透過既「通」且「識」之ART of Life理念架構以達成。詳情將於2017年5月6日(星期六)下午2:15至5:15在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的研討會展示與交流,祈望共同為現行學生學習困局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