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TSA考評困局 意見書
創意教師協會是一所非牟利註冊教師機構,提倡創意思維教育!本會主席以過去四年有關通識科考評與課程關係博士論文研究發現,以及在小學、中學及教育學院多年的教學及課程支援經驗作分析,配合具體世界各地文獻示例、數據及圖像,解構當下學生、教師及家長TSA壓力的來源。指出本港與國際推行促進學習的評估潮流一致,考評從課程知識導向轉移到標準能力表現導向,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21世紀教育的願景在全人發展、啟發潛能、建立終身追求學習的內動力。因此,本會提倡以五向導建構學習鷹架與評估策略以應對TSA考評與學習的困局,資料詳見本會網頁。
定義問題的困惑
愛因斯坦曾說假如他只有一小時拯救世界,他將花59分鐘定義問題所在,再以1分鐘找出問題解決方案。可惜,大多數人花上60分鐘尋求沒法解難的方案,不斷提出建議而非真正理解問題癥結所在,因而最終沒法把困難解決!今天TSA看來是本港學校與家長面對的困局,有能力與責任解困者卻快速界定那是「高風險無意義,導致過度操練」,並急於提出即時停止小三TSA方案!
切忌捨本逐末
彼得.聖吉(1990)曾提出一項「捨本逐末」的思維現象。指出一個長期逐漸惡化的問題,其所處系統整體的「健康」日漸惡化,人們的無助感與日俱增。大多有識之士針對現象,提出快速解決症狀問題的方案,罔顧出現嚴重副作用的風險,甚或錯失研究解決根本問題方案的機會。捨本逐末的思維模式,多以割裂事件性模式看問題,未能就表面議題現象找出各組件背後的因果關聯,以整體觀、一體感,看通現象背後的本質,從而理解根本結構問題如何影響行為,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施力槓桿點。
本港與國際考評主導現象
無疑TSA是遭異化,形成心理障礙!筆者過去四年專注於通識科與考評關系研究,完成整理當下本港與國際考評現象如圖下:
圖一:學習評估、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政策的系統關聯

知識、學習與評估新轉向
世界在變,教育也急劇地變!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當人類智慧與共力 ≥機遇與挑戰 = 全球整體社會在進步
進入21世紀,知識處於劇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2015) 提出知識可以理解為個人和社會解讀經驗的方法,泛指通過學習獲得的資訊、認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學習可理解為獲得這種知識的過程,而學校教育則可理解為有計劃、有意識、有目的和有組織的學習。因此,學習與評量亦隨之改變:
· 可量化的課程知識 → 可量化的21世紀能力表現(包含知識概念、解讀與表述思維的能力)
· 考評內容課程知識導向 → 標準能力表現導向
· 傳授式 → 建構學習過程
根據上列程式顯示當人類社會與科技進步的同時,經驗有效透過學與教,作有效的解讀與運用,能提升人類能力與智慧,從而有效駕馭時代的挑戰,轉化成機遇,社會得以進步。相反,教育素質未能導引有效的經驗解讀與發揮,民眾的智慧與共力趕不上,社會則會停滯甚或倒退。
TSA問題根源
當前消除TSA操練相信是每一位家長的心聲,還學生快樂童年是教育工作者的願景!要達成心聲與願景,需要運用我們的智慧,找出根本解決問題的槓桿點。由於知識、學習與評估的新轉向,本港與國際考評出現可量度指標性的表現主導了學習的內容、方法與方向,那是考評導向(見圖一粗線條走向):政策 → 評估 → 課程 → 學與教 (21世紀能力學習)。壓力來源於各層級都關注考評結果與報告。值得注意的是TSA試題設計是以能力運用為主調,較過往只重視知識的掌握更多元。評估採用標準能力參照,以評量整體學生於理解、思維能力、階段性知識概念的掌握與運用。試題測試向度廣,情境模式設計樣式多。例如三年級便測試學生多元能力與知識的掌握,其整體試題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往往超出教師日常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的經驗,因而成為教與學的心理負荷。再以小三英文科為例,所見試題設計要求學生擁有相關生活與學習經驗、能作情境理解與思維運用,那非單從操練語文內容可以應對,而是需要真正運用學習所得的過程經驗及用詞。可惜現實並非所有教師能採用情境建構教學,限於認知、信念、時間與資源,那只好透過大量類似情境考題,導引學習類同情境經驗的辭彙與用句,以反映掌握建構模式的學習過程。
筆者於2002年開始當小學課程主任,那時學科測驗不具壓力,小三成績只視為標示學生學習的基線,基線越低小六評估結果效能便相對越高,更有利反映學生知識的增值。其時教育當局並不高調利用數據,亦不作報告,只作抽樣統計調查,內容亦以課程知識為重點。考評模式跟家長及大部分教師成長與教學文化接近,都以獲取課程知識為目標,測驗考試常被視為課程學習的階段性總結評估,好讓學生重溫學習內容,以瞭解學生掌握課程有多少。從以上分析,當下壓力來自於要提升學習質素,運用思維能力,達到考評、課程目標與教學模式一致的新標尺!評量水準及向度緊隨國際,以獲得具信度與效度的認可。評估具有量化性的標準與描述,不單能量度學習者知識擁有量,還能量度思維能力與及多元技能的掌握。本港設立的中央評估系統,便用以確保公開文憑試及TSA開放性的考題能符合國際標準與評估要求。然而,大家對TSA既評估思維能力,又評估基礎知識多不理解,未透徹掌握其理念在於評估當結合學與教過程,並與目標配合。雖然不少學校已逐步改變建構學習模式,但思維習慣不變,還是透過大量補充課業試題作練習。在國際考評大潮流與學術水準競爭下,「促進學習的評估」理念廣泛應用於總結性評估及形成性評估,也引來不少爭議及研究。現實是急促的轉變帶來措手不及!客觀地說,學校教師憑著愛與對學生的關懷,面對超前慣常學習經驗的考題,總不能讓學生落於別人之後,寧願花上心思時間,盡力為學生應對作準備。本港教育工作者多負起專業責任,在不理想、有局限的環境下,仍想方設法提升學生學習水準。不少家長在不理解TSA功能與運作下,對子女面對艱深的多元試題類型深感困苦,督促多加練習。教育當局、教師組織及專業團體當有責任釐定問題所在,並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根源的方案,其中需衡量與回應下列問題:
放棄本地與國際評估結合的標尺?
當今各地學生升學選擇已非局限於一地,因而各地學生學習表現受到國際關注。作為高度開放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新高中各科文憑試學術水準與標準需獲國際社會認受,那將有利本港學生海外升學。不同階段國際評量標尺便成為人力資源與學校收生評估的有效工具,那需要嚴謹具信度與效度的、符合國際考評標準要求的標尺作量度。因此參考國際標尺,開展具有本地學生學習能力與水準研究追蹤的數據分析,將是確保全球化下本港佔有一席位的影響。倘若急於取消小三TSA,十一年整全發展研究的系統將面臨中斷。人力資源培育關乎一地發展命脈,當下港人治港,人才培育迫切,在全球化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急劇變局下,教育成為各地關鍵工程。系統性的、不涉個人及個別學校排名的、具國際信度與效度的數據收集,還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在缺乏深思探討前,是否願意放棄國際評估這把標尺?
放棄初小階段一把能促進學習的量尺?
不同的持分者,例如教師、校長、辦學團體、教育當局都欲擁有能檢視學生學習水平、進度、向度與效能的專業水平參照量尺,更關心本港教育質素是否符合本地與國際的水平。倘若撤銷小三TSA,會否失去初小關鍵性階段的全港整體水平標尺,失去讓不同持分者反思、回饋與跟進教與學及研究的工具? TSA名字可變更,其功能卻不可丟棄。
反思教育,改變思維方式
UNESCO 2015年11月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指出當下世界處於新的歷史轉節點,網絡世界、神經科學進步、氣候變化與替代能源出現、文化與科技創新的同時,國與國之間以及各國內部矛盾重重,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貧富差距拉大、青年失業率攀升、就業形勢脆弱。處身新時代,重新審視教育目的與學習的組織方式,提升整體人類的智慧,並能凝聚力量,才能善用與駕馭新科技與社會變化的機遇與挑戰!轉變是急促的,需要加強溝通,建立互信非常重要。公開考評系統對教育施行起關鍵槓桿作用,當深入檢討TSA推行過程出了什麼問題,大家對其認知與解讀看來有落差,因而落實過程產生變異。建議參考UNESCO報告,重新考慮如何承認、認證及評估學習和能力,成為重點研究與實踐的課題。
五向導學習設計與評量
長遠及較有效的教育不外乎啟導學生擁有終身追求學問的內動力,那源於師長的愛與榜樣,引發個人生命意義的追求。熱愛生命、熱愛學習,投入每一個環節與歷程,個人興趣與愛好得以發揮。施教者願景抱負追求的過程,跟學習者一致,同渡學習的困境,激勵克服困難,身體力行,引發個人潛能與興趣,那將成人成己,終身受用,一生主動樂意地作學習追求!
結語
一如UNESCO所言,「再沒有比教育更加強大的變革力量」!是時候大家作機會成本評量。與其花時間作成效不彰而又不具影響的TSA操練,不如專注建構學習的過程。當我們理解處身急劇變化的國際評量大局中,教育評估、學與教與面對21世紀能力學習的新處境與新要求下,TSA這隻怪獸雖然貌似猙獰,卻並不可怕。因為本質上牠並非針對每一位學生,只要我們理解它的規律與作用,便能善用與處之泰然。當局當以行動與承諾辟除學校與家長的疑慮,有效以具體實證數據,說明TSA的功能與作用。本會理解TSA釋出學習的轉向,還需各方面的配套加強。細心的規劃與研究,提供具體示例,如能參照TSA試題設計模式,用於日常教學,真正長遠做到以評估促進21世紀的學習才具意義。因此讓我們一起反思TSA,反思教育!
創意教師協會(CTA)主席 梁麗嬋
注釋:
彼得.聖吉。(1990)。第五項修煉 —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孫明揚。(2015-11-18) 。還全港性系統評估一個公道。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