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才培育工程
梁麗嬋
筆者近日聽黃錦輝教授有關工程科學與STEM教育的介紹,並拜讀他的一篇文章。文中介紹去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二零一八年世界人才報告》,全球六十三個經濟體中香港排名十八,新加坡十三。排名落後的主因是「準備度」不足,於「現有人才能否滿足市場需要」一項,香港位居第九,而新加坡則第二。當中「學校內科學」一項,新加坡排名第一而香港第二十位。黃教授認為與政府缺乏清晰的STEM教育指引有關。
追溯歷史,任何科學與科技創新變化,都帶來生產力的提升與產業變化。美國陸軍《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確立二十項最值得關注的科技發展趨勢。當中包括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於2045年將無處不在、全新合成材料和生物3D打印、大數據智慧平台、人類增強技術、醫學、能源、智能城市、物聯網、糧食與食水、混合現實消費與社交媒體平台等將有重大突破,那需人才培育創新以應對。
筆者從通識科課程與考評關係研究發現,以及了解學友社十大新聞選舉的候選三十條初選運作,是由學生整合各新聞媒體的資料和論調得出,推論通識科及新聞媒體對中學生評選時事項目的影響。分析過去十二年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候選新聞三百六十條,涉及科學與科技內容的選項不到百分之五,而涉及政治議題的則達百分之三十五。剛公布排第六位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超支和安全問題惹關注」的焦點便放到社會的爭議點而非建橋工程的突破上。筆者推論通識科評分講求清晰立場,較重視爭論二元對立的新聞,以突顯考生的獨立明辨性思維能力,而忽略排難解困的科學與科技學習。因此學生思維意識或多或少受切身的考評標準所影響。
倘若重視通識科設科原旨,培養學生多元能力,便需更新課程與考評標尺,加入文理共融和手腦並用的STEM教育。當前教育先要掌握處境、打通學理,實行跨界別與跨地域協作,試行整理能舉一反三的示例,構建評估、學與教及目標一致的學習歷程,才能有效推展人才培育的工程。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 20190115《未來人才培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