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蜜蜂自困於小室,只會重覆奮力向玻璃窗戶前衝,卻不懂從小孔狹縫逃離,結果筋疲力竭,昏倒窗前。
「當局者迷」是指當事人身處思想胡同,無法知曉身處困局,以致不能從大局處境中理智地解決問題 (張立, 2010)。常指人於順利時自傲自大,看不到自己的危機與弱點;衰敗時,自卑自怨,看不到機遇與個人的優勢。乾隆皇堪稱前者典型的代表者。
乾隆皇當政的六十年,稱為盛世,卻看不到身處危機與弱勢轉化之中。西方劃時代的巨變就發生在乾隆盛世的六十年之間。他死後四十年英國人第一個向中國開刀,鴉片戰爭爆發。隨後法、德、日、意、美等相繼加入。香港島首遭割讓,中國經歷整整百多年任人宰割的過程。
今天的中國國力相對發達國家還有相當距離,因此,不少人視中國仍處身於衰敗困苦之中。那麼我們是否只懂得自怨自艾?看不到曙光與出路?相反,改革開放政策稍有些微成就,經濟總量成為第二大國,卻吹噓自大者,是從一個執迷走向另一個執迷,始終未能真正懂得獨立思考,看通關鍵大局?
以下試從跨學科概念與思考討論,嘗試破解「當局者迷」。
註1:張立 (2010) 商心國是之「從乾隆看當局者迷」信報(2010-05-28)
系統之變
多樣化的現代社會,事件不斷湧現,可惜大多數人容易陷入事件表象之中,而甚少從自身的系統所處的境況與發展變化階段作思考,只見組件中的事件發生,而無視組件與組件之間的互動關係,忽略引發事件背後的大環境,大變化,未能從宏觀大局看問題,因而容易當局者迷,錯用一些只適用於分析切割組件的模型去分析與批判事物,那將無助事件的解決,甚或以偏概全,錯判大局。容易造成以自我為中心,深信已掌握真理,或不自覺將目標侵蝕,或本末倒置,導致Win the battle, lose the war!
一位剛接任中三班的新任職班主任,發覺班中學生經常犯規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欠交功課、缺席、搗蛋、欺凌、無心向學之事件層出不窮,且無日無之,近日學生更群起作正面衝突與對抗。這位新任老師有心無力,終日疲於奔命,解決一個問題又一個問題。班中的「大帝」卻要求更多自主與自由空間,更要求撤換班主任。同學各有各的「合理」要求,卻不懂尋求共識,解決大家面對的困局與問題。 |
|
事緣此校的前校董會成員,絕大多數信奉威權與精英教育,辦學理念在培訓雙語溝通能力強,善於接受指令下工作,只求學業成績而不顧全人發展的需要。聘任的前班主任便屬於老練富經驗,班內事情由他決策主事多年。過程善於以「大棒」對待,配以「胡蘿蔔」導引分治。管治模式主要要求絕對服從與層級管治,以培訓善於行政與服從而不善決策與思考的學生。由於校董會主政者一夜更替,辦學理念與思維模式徹底更新改變。新任校董會意欲培育能懂得思考決策,多元智慧與能力的人才。然而,空懷理想大志,卻缺乏推行理念的教師,新聘任的年青班主任,有心卻無力,更未能從發展的規律分析狀況,以有效的方法作班級經營,並從長遠的規劃角度,一步一步的解決問題。
以上例子在說明發展變革總有一個過程。某些組件改變將影響其他組件的變化,然而同一組件的特質卻非短期能改變,要研究與分析不同組件的轉變過程。善用溝通、掌握變化規律、分析權力的轉移關係、減少突變帶來的矛盾衝突、尊重多樣性的不同變化反響,更重要的是分析預測系統內關鍵組件的突變,將會帶來怎樣的動盪不安,並作好預防與準備。主事者宜急事慢行,事緩則圓,控制強求急變、劇變與突變的心態,尋求從根本與漸進的模式作變革,或許更能有效面對系統變化帶來的影響。
反思議題學習
通識教育科著重基本概念的運用,而非單純知識的記誦。其公開文憑試考評模式多採用議題探究與討論,考生就不同議題,以生活經驗、相關概念、事例、學者理論、多元理據等作論述。評卷員將依照議題評審指標,評量學生的思維能力、概念運用、列舉示例的可信性與效用、論證的邏輯過程與及思維的價值判斷等給予評分。教育當局一再強調評分依據非著重知識量的掌握,而在於展示過程思維運用的素質與效果。
通識教育是新設的必修必考學科,其學理與學術基礎仍在鞏固、探索中。議題探究的考評模式將帶來學習的良性還是惡性影響尚需仔細研究。然而,需注意的是時事性的社會議題,看來較容易傾向被切割分析,以便簡單建立明確的立場。結果激化與鼓勵將事件抽離全局作討論,容易造成表面合情合理,宏觀分析思考卻是以偏蓋全,強化了「樹木」,卻看不見「森林」的思考方式。情況有如不同的瞎子在不同的位置撫摸大象,各自描述局部的形貌特徵,視為事實,然而,倘若點到即止,沒有明眼人作全局講解演釋,各人將各執「事實」與「真理」,當局者迷,難於從整合局部看全局。 |
|
系統思維鼓勵從宏觀大局看問題,分析與確定事件系統的組件內容與相互關係。分析組件的變化特徵,尋求組件之間的權力、衝突與相互依存關係。過程運用思維系統的多樣性變化關係,整理或採用合適模型與模擬過程作闡述。小系統多套疊於中系統之內,中系統又常套疊於大系統之中,大系統又或套於更大的系統之內,系統與系統,組件與組件層層相疊,相互施予壓力與影響,造成錯縱複雜的關係與變化。因此,虛懷若谷,尊重多元,留有餘地才能有效溝通。21世紀學術研究趨勢漸轉向尊重多樣性發展,排除一元價值觀,以宏觀與大局角度思考不同系統的全局需要與特徵,思考不同系統所處的不同時空境況所帶來的影響特質,以鼓吹以跨學科之通識思維看世界。多元化與全球化影響之下,教育將不鼓勵固執於某一學科觀點與知識領域,而是透過跨學科的概念學習與思考模式的規律掌握,面對急變、劇變、質變的大小系統,迎接獨立思維、多角度思考、終身學習的未來。
宏觀思考之門
當今世界共存多樣性的大大小小系統。各系統的運作自身有其特質、結構與思維模式。不可置疑的是發達國家的主流系統擁有最富影響的權力。無論在經濟、軍事、國防的硬實力,還是在文化、科研、意識形態、語言、品牌、商標、學術等的軟實力都主導著世界發展。隨著全球化與資訊科技多元發展的「瀰母」現象(陶兆輝,劉遠章,2011),發達國家經歷數百年經營發展已建立的民主、人權、公義、自由等意識,不斷複製傳播,結合形構成新產品,成為佔有普世價值道德高地的品牌,推銷至世界每一角落。新意識品牌產物值得推崇,然落後國家的社會精英或理想主義者卻往往忽視自身社會發展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只憑善心與理想引入採用,結果為國家與社會帶來文化、意識與政治衝擊。近年一些國家的「顏色革命」與部份發展中國家產生的內政動盪,不可忽視的是不同系統的主流社會意識與知識切割與商品化後所帶來的影響,帶來類同物種內移植入的影響。衝擊屬積極或消極;正面或負面需視乎接受者或系統是否已有所準備,土壤是否適合收受外來的物種或意識形態的轉移。
歷史告訴我們,不同的系統發展有著時、地、人與事件情景不同的互動變化。歐洲發達國家發展的第一桶金來源於殖民地時期。發達國家隨著數百年資本主義模式運作下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變化,社會的公義、人權與及政治民主選舉制度也跟隨發展進步。變化總有一個過程與規律,量變到質變也需經歷一個掙扎轉變歷程。革命式的突變成功需具備一定的條件,否則一如孫中山臨終前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近代中國能否擺脫自鴉片戰爭以來百多年的陰霾與落後,從內部的根本實力、組織系統與思維模式變化,取得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系統的長治久安尚有許多爭議、挑戰與變數。無可置疑中國近三十多年的巨變與減滅貧窮給予國民曙光,同時貪污腐敗與環境污染等卻讓國民沮喪。中國這個獨特的大系統,外因迫使改變與發展,然而內因變化是決定因素。中國作為一個大系統,封建主義適合農業系統長治國家二千年,建立的儒家文化,影響至今。期間中國人多從大局觀看問題,龍的文化就是變的文化,從而開出燦爛的農業社會文明。未來中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中國夢的理想距離我們有多遠?
當知道成功乃失敗之母,“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農業社會的封建制度過於成功而不知進取。相反歐洲重商主義,文藝復興,科學發展,工業革命,啟蒙運動,個體解放等釋出生產力。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強權武力脅迫之下,開出數百年殖民地時期。資源的集中亦促進先進生產力的開發與進步。西方文化長於深究科研,善於將系統內的組件細分切割來研究,開出多元的知識系統領域,仔細嚴謹的科學思想模型與學說,成為指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依據。殘酷的競爭引發人性本惡的思考主流,開出憲章法制的建立。分割、孤立、疏離、時間性單位、金錢掛帥、知識切割、商品化等趨勢而形塑出多元社會的專才而非通才。資訊爆炸、知識力量、廣告衝擊等影響下,現代社會人們的思維容易只見樹木而看不見森林;多從平面看現象,而少從立體角度觀賞深層次大局系統的關聯與影響。
|
|
綜觀社會發展需要,跨學科概念與思考設立的目標在開出一道宏觀思考之門,導引掌握系統思維竅門,運用變的多元理論、思考層次與所處境況,善用多樣性的模型與模擬過程作審視、推敲與預測現象的發展變化,尊重事物多樣性,積極鼓勵多溝通,從而分析拆解組件與組件之間的權力與衝突關係,鼓勵互相尊重,互相依存。透過現象看系統的本體與本質,預防人云亦云、以偏蓋全或零和關係,善用系統思維模式與前人智慧,面對全球化與日益知識爆炸造成的迷失與誤判,以便更理智有效的面對未來。 |
註2:陶兆輝,劉遠章(2011),《合整思維學》,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頁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