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三五年育人成長教育藍圖之探究
梁麗嬋[1] (20201009施政報告建言)
適合一地系統生存與發展的教育才是最佳的教育[2]!去年十月,筆者曾以「重新檢視十五年免費教育[3]」一文,分析二千年教育改革賦予教育長遠育人藍圖的使命,承擔培養學生明白自己在家庭、社會和國家所擔當的角色和應履行的責任;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致力貢獻國家和社會;發展創意思維及掌握獨立學習的能力;全面掌握八個學習領域的基礎知識等宗旨,實踐二十載,卻未如理想,寄望當局能為未來十五年免費教育,作全局遠景的檢視。於此多變庚子之年[4],新冠肺炎影響世界走進新紀元[5],我們需從新冠病毒反思未來教育[6],發揮教師專業.迎接世代挑戰[7],為未來人才培育作分析和整理。
二零零九年通識教育科推行,其宗旨以育養學生對個人、社會、國家、世界的理解,成為具責任承擔的獨立思考者為目標。筆者有關通識與考評關係的博士論文研究,解構通識教學目標與願景一致,欲培育學生學會學習[8]:涵蓋學會生活[9]、學會思考[10]&[11]&[12]和學會尊重[13]。新學制三三四改革已十一年,各學科基本已獲各國專業認證。本港學生於國際PISA和TISSM等考試表現均位居前列,那可推論香港教育非常成功。不錯,本港有一支默默耕耘、努力配合學校發展、學生成長與個人「問責」而不斷努力的教師團隊。然而,筆者研究的發現,卻顛覆了大眾對能力學習和評估政策成功推行的假像[14]。那源於考評局與教育局政策實踐,為要三三四學制通識新學科能於公開考試,達至本地與國際紙筆考評的認受,強化成效為本的思維能力考評,產生無形思維學習的風險[15]。結果態度、能力與知識(ASK)割裂分離[16],知識碎片化,學習走向無意識的省時、省力、二元對立與板模角色的操練,以達至自利批判性思維[17]提升,為考試而讀書導致欠缺深度建構學習。國際發達地區擁抱理想的普世價值觀,傳媒推崇擁戴,別無他選下,自然成為通識科議題前設立場。由於大部份教師缺乏通識科思維培訓,不理解回歸之後,處身於一國兩制歷史與文化矛盾情境小系統之中,當如何自處,反倒聚焦於切割性議題,作二元對立的論證學習更易操作。
近年學生一元價值追求的表現,傾向跟教育改革的願景宗旨相違反[18]。教師當肩負傳承前人優秀的智慧與文化,尊重多元,鷹架學生結合課堂內外進行深度學習。因此,筆者建議專責小組完成各大領域的報告後,當局需為教育處境和未來人才培育,作全盤審視[19],有必要為十五年免費教育來一次綜合遠景探究,為二零三五年教育藍圖設計,提出實踐方案,以扭轉當前人才培育迷失的困局。
過去多年,筆者於人才培育,作了多篇主題研究,發覺本港欠從個人、他人、系統和後設思維(Self, Others, System & Meta)象限作身份認知[20]、價值教育[21]、胸襟拓展和處境視野[22]的系統學習,只焦點於被動地從他人角度,欠立足於本港,具策略和理念的推行課程規劃與實行,以達成教改目標。當前教育需要發放正能量,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處境、打通學理,實行跨學科、跨界別與跨地域協作,試行整理能舉一反三的示例,構建評估、學與教及目標一致的深度學習歷程。未來人才培育工程當從價值教育、STEM教育、一國兩制公民培育、成長型思維[23]、評估及教師專業發展等領域,開展專業的探究。筆者主張多從個人需要、國家系統和宏觀抽離的後設象限,推行視野與胸襟教育[24]&[25},希望透過感恩珍惜教育[26]、創意正向規劃課程[27]、創意環保STEM教育[28]、歷史文化教育[29]、網上創新學與教[30]等提出具體操作範例與資訊,才能有效推展人才培育的工程。
教師當是學生深度學習與回饋的導師,肩負傳承前人優秀的文化與經驗,鷹架學生深情建構探究學習。除了語文、數學與其他術科之外、常識、生活與社會、通識科便承擔提升學生思維、啟迪思考、掌握客觀規律與原則、明瞭處境知識、追求生命意義等生活體驗。面對VUCA世代[31],將ASK融合於主題,是最有成效的深度學習。筆者過去曾於小學,統領推行六年常識科正規課程,與校本輔導活動及課後延伸課程結合,鼓勵孩子們追求「積極人生,活出彩虹」。過程以價值培養作為評估課程學習成效的主軸,那較能讓學生體驗深度的學習。例如堅毅體現於個人勤奮好學、實踐一生一體藝;關愛與誠信體現於同伴交往,抱持服務與向善之心;責任與承擔體現於對義與理的追求,準時完成計劃或任務是其行為表徵;國民身份認同與尊重體現於接受新移民、到內地交流、與姊妹學校同學書信往來;對人事與世情變化發展,不具前設立場的耐心聆聽便是謙遜,對自己、他人和世事留有一線,宏觀大局遠景,立足於天。
面對2035年,除了現行七個核心價值學習之外,建議從小於跨學科課程,個人能貫徹人生價值於「康、善、勤、創、謙」的胸襟育養,同時開展「情、義、理、法、天」視野之拓展,那將有助七個核心價值觀於生活中融入和實踐。基礎教育讓孩子打好個人自我實現追求的理想,同時立於關愛他人、國家與世界人類的需要,從家、國到地球系統的健康、正向與可持續發展的福祉作行動建構,達至樂意追求為世界和平和人類命運發展貢獻力量。倘若引用一套綜合世界數百位成功人士後設思維與行為表象研究,整理開發而成的一套廿一世紀NS-NLP教練學,運用其理念、策略與工具於課程設計、領袖培育、教育計劃和個人提升上,將有助宏觀育人理想落地[32]。於此一國兩制香港小系統,學習宜運用常態標尺,追求健康、安全、堅毅[33]、幸福、和平、創新等核心價值,例如從歷代文化遺物與史料記載中呈現有關特性。透過文化與歷史[34]看人類本質,自小培養專題探究,學習跨學科理念與思考等等構想,皆宜由文憑試考評模型與標杆系統規劃與改革研究做起。筆者相信大數據與新媒體時代[35],學與教政策當有非比尋常與過去的創新突破[36]。
[1] 創意教師協會有限公司主席,學友社現任理事和學友智庫召集人,英國布理斯托大學教育博士,曾任香港教育大學科學及環境學系客席講師,任教常識科和通識科教學法、跨學科概念與思考、創意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