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通識教育creative station

假設命題主張的驗證

 

社會如何能不斷進步?歷史上多番變化的經歷與重現讓我們試圖整理規律,指導我們預測未來或作理性的分析應對。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任何社會都有新生的事物與舊有事物的交接與碰撞,構成矛盾、悖論、衝突與爭議。新生也不一定正確,適用於當代、被接受或具先進意義,需視乎客觀條件、背景與狀況的配合。處身時代的爭議矛盾之中,可簡單疏理四類別影響與反響如下:
假設命題主張A,學生*受眾可分四類別(學生=S;導師=T):
類別1:S+A/T+A = 學生及導師均認同主張A
類別2:S+A/T-A = 學生認同主張A,導師卻不認同
類別3:S-A/T+A = 學生不認同主張A,導師卻認同
類別4:S-A/T-A = 學生及導師均不認同主張A
(*學生受眾可代表不具權力的弱勢社群,相反導師可代表為具權勢的主導社群)
 
常態社會是導師T擁有權威思維,對學生S構成較大影響,因此,類別1與類別4皆師生擁有相同思維理念,不構成學生思維上的混淆與矛盾。常較出現大的矛盾衝突者是師生兩者思維不一,構成較大爭議點。假如A是新思維建議,類別3學生S是落後於新主張,未理解接受導師即具權威者的新思維理念,那不會構成很大的矛盾衝突,S將很快能調整跟隨,接受T的新思維。相反,類別2學生S認同新思維,導師T卻不認同,那將造成學生與導師的衝突,產生較大思維混淆,自信心不足或相反自信心膨脹,反權威,付代價。除非S具備充份的理據及說服力,否則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說服與爭議時期,待理據條件更充份,時間驗證問題或出現更具權威的領袖,才能帶領說/壓服已有權威勢力,引領大眾接受新事物,成為廣為接受的真理。
歷史上可找到不少示例,最明顯的是公元二世紀托勒密發展了地心說,為多年教會所信奉。然而,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成為跟教會主張對立的異端邪說。主張要到1687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哥白尼的日心說才被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套用類2弱勢群體上,因權威的主事者不認同,被受壓制。物理現象的真確性尚且需時間驗證或提倡,何況不具黑白對錯標準的社會科學主張?
以上分析在說明人類的認知需要一個學習與論證歷程,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具科學的規律經歷研究論證,以具說服力的理據尚且需時讓別人接受,更可況是社會政治主張的爭議?當擁有權威的學者或軍事政權的擁有者主導思維模式,擁有話語權,要少數或另類思維模式弱者的主張廣為大眾接受,需有心理準備,付出時間作實踐的驗證,或促使社會條件成熟,或根脈背景改變,或理論主張有效建設等,否則只有以武力或權勢壓服,否則,改變不會一夜間出現。今天香港一國兩制與民主政制的主張也面對這歷史困境。或許只有時間才能撫平差異,只有視野心胸轉移才能放下。與其花時間爭議,不如聚焦具效益的社會建設!師生透過通識教育,拉近思維共識,共建假設命題的主張,將有利舒緩新生事物的矛盾與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