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通識教育creative station

香港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議題背景與跨學科概念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推行六年,成功起動卻尚未解決本科的學理與及能紥根本科目標與方向的背景共識問題。
 

筆者建基於過去十多年從事跨學科課程發展構思與實踐,包括三年通識教育科研究、常識與通識科準教師教學法指導與及本科教材設計與試驗的所得,對本科課程宗旨、內容與背景定位作以下思維理念架構圖(Structural Imaginative Mind Image SIMI)的呈現,主張通識教育科作為核心科目的任務在於培育學生在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各層面上,能有志於終身學習,追求成為有識見、負責任、懂尊重、能明辨的公民

 

圖示香港、中國、發達地區、全球四個不同大小系統的相互關聯套疊狀態。個人處身其中,追求全人發展,終身學習,當橫向了解與掌握香港身處一國兩制的政體之中,掌握當中的矛盾與差異,找出互利多贏的並存關係,那需進一步從縱向理解香港處身的不同文化根脈與歷史發展的背境及進程,尤其是香港當下擁有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權力的範疇與來龍去脈。運用跨學科系統思維,事物變化的規律,有效的模型,以詮釋、理解與論證港人多元的身份,確立身份認同。尊重多樣性的社會形態與價值觀,以溝通化解因權力轉移所產生的矛盾與衝突變化。
 
 
香港處身大背景
 
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處身於高度開放的、不同意識形態影響與衝擊下的中國特別行政區,由於本港及國家過去百多年歷史的起伏變化與影響,造成香港與內地有較大的差異,因此,一國兩制是面對香港回歸國家(需向歷史及國民交待) 的大前提下一個解難的創意折衷辦法。由於香港受英國管治百多年,相對於國家在期間的動盪波折,較能平穩發展,過去港人在面對脫離苦海之下,甘願默然耕耘,不理政事,以過客的心態面對生活。英式的管治讓港人學會變通與順應潮流,只重經濟成就,枉說追求民主與政治參與。因此,港人政治意識薄弱,文化造就無根與缺乏歷史感。
 
回歸前後港人對香港政局變化的現實不甚了了。為了順利過渡,中央及特區政府均採取緩進與低調應對。由於回歸後經歷兩次巨大金融風暴與海嘯的衝擊,經濟問題引發政治參與意識提升。此外,作為最後一個脫離殖民掌控、回歸中國,與世界金融中心並列的世界關注地,香港民眾的政治參與意識有戲劇性的變化。
 
 
發達國家軟實力成鼓吹的價值
 
發達國家自上世紀80年代,由戴卓爾夫人與列根倡導開始,積極推行公民社會,將自上而下的管治權力下放,管治模式逐步改變,利用賦權民眾、學者、專家、非政府組織、傳媒,並配合系統的大大小小監察、自評與外評制度,達到不斷自我反思完善、提升各方面水平、高度開放、向公眾與各持份者問責的果效。隨著資訊科技發達,世界新興國家蓬勃興起,全球化在不可逆轉下風靡各地,並影響全球經濟、文化、政治、社會與價值觀。然而,隨著知識型經濟發展,期間各大大小小機構、金融工具、有形與無形系統與產業,甚或知識本體也可分離切割,加工增值,成為可供銷售的產業。民主、環保、金融、人權成為各類形態出現的有形與無形的新產品,推銷國際。配合發達地區已穩定建立百多年的成熟社區,高調提倡信度、效度、透明度,公平、公開、公正、公義等,成為核心價值與標準,並定義與塑造推廣為「普世」價值觀,席捲全球。隨著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爆發,各國均捲入旋渦,量化寬鬆政策將破壞力延緩化解,讓世界各國在有形與無形的影響下共同承擔。大局經濟變化的同時又面對自下而上不同訴求的困局,激化了本土內外矛盾。不少國家為了安撫民心,凝聚團結力量,都借助外敵與假想敵,製造矛盾,舒解內部困境。形成衝擊不少地區包括本港的新議題。
 
   
中國發展常受挑戰
 
當代世界大局急劇變化,過去三十多年中國聚焦於發展生產力,迅速提升GDP總量成世界第二大國。國家領導人權力順利交接,治國理念進一步確立。然而國家仍處於低起步點、軟件水平不足的境況下,外部政經變化,視中國為假想敵,惹來「棒殺」與「捧殺」的威脅。當下國家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從低階邁向中階發展,要避免中收入國家停滯甚或崩潰的危機,能否突破進一步產業結構優化,緩和兩極分化與貪污腐敗將面對更大的衝擊與挑戰。社會主義政治體系一直被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視為對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更對不少發達國家構成壓力。中國模式的政治體制與思維信仰有著文化根脈與歷史因素,難於跟資本主義社會相比,那是多元系統世界的必然現狀,亦對多元系統並存的國際社會提供思考。如何拉近思維差異,建立信任,那需要時間與誠意。隨著九七回歸,實行一國兩制,那是一個全新的政體試驗,需要高度智慧與忍耐應對。
 
 
香港尋求切合國家與港人利益發展的路
 
當下香港面對中國、發達地區與自身三個不同系統的關聯與碰撞機遇與挑戰。面對隸屬於中國主權之客觀現實,同時擁有國際發達地區經濟文化的思維價值觀,在基本法下擁有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之一國兩制授予的權力,如何善用地緣關係,轉化兩極差異成溝通、合作與尊重的文化是對港人巨大的挑戰。
 
尊重客觀現實,除了追求自我實現,信奉與追求發達地區公民精神及理想價值觀之外,我們也當了解普羅大眾追求的是穩定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素質。港人一向低調面對不同勢力與爭議,默默為自己及家人的安樂窩謀幸福。那是一種沒有政治的政治智慧。回歸以來的爭議已讓港人感覺厭倦,真正能踏實工作,默默為本港有效轉型發展,需要從長遠本與根的政策構思與培育能面向一國兩制的人才開展。當中最根本的是由近及遠,設立面對轉變,提升思維素質,分辨客觀事實與不同意見的教育著手。要了解一個家庭的變化尚需大家共同參與面對,何況一個金融中心主權交接變化的香港?些微的政治衝擊都會造成嚴重損害,語言暴力例如佔領中環與行動暴力例如打擊水貨客行動等,都會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帶來莫大的損害。當下積極與良性發展需要一個累積與長期演化的過程,培育市民、青少年學生認知與理解基本法,虛心掌握客觀規律,疏理兩大系統的共識與關係,尊重一國兩制客觀政體實況,承擔銜接與溝通兩大思維系統,懂得為本港整體福祉作理性抉擇,那需要從每天點滴文化建構與教育投入開展,因為那涉及一地政權的根本性轉變,需要時間與能耐提升換取,以逐步拉近與建立共識。
 
通識科跨學科概念的運用與思考
 
處身於今日香港、現代中國、發達國家三個獨特系統的衝擊與相互依存境況下,個體當掌握一國兩制文化與歷史根脈變化,重新思考自身的身份與身份認同問題,把掌事物發展的模型與規律,尊重現實與多樣性的多元價值觀,透過了解當今政權交接所帶來的衝突變化,以開放與有效的溝通模型認知不斷湧現的議題與狀況,那麼我們才能分析議題背後的系統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反思不同主張的假想或前設是否合理,以能聚焦理性思考,有效定位與抉擇。期望通識教育科能夠引發港人治港的新一代樂於及善於駕船捕魚,學懂有效捕魚的經驗與法則,掌握分析於何時、何地、與何人合作以有利漁獲。其宗旨目標在於培育學生在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各層面上樂於追求終身學習,成為有識見、負責任、懂尊重、能明辨的公民。因此,建議引入系統、發展()、模型、身份認同、多樣性等跨學科概念作為串通與轉移運用六大單元基礎知識、態度與能力的框架槓杆,用以構建零散與相互關聯的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