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通識教育creative station

首五年課程與考評實踐的評論和建議 - 通識與考評研究心得 (二)
                                                                                                                                                            梁麗嬋
通識教育科課程目的:
跟國際教育改革目標一致,培養能掌握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21世紀學習能力。能關心社會、擴闊視野、靈活變通,與人合作與溝通、運用資訊與科技學習 (學會生活)、掌握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創意解難等高階思維能力 (學會思考),與及尊重客觀規律、多元價值觀、關愛他人 (學會尊重)。課程起動目標在培育學生達至關注社會(Awareness)、拓闊視野(Broadening)、關聯及批判性思考能力 (Connection & Critical thinking)。

通識科首五年課程與考評實踐的影響與結果:
1.     總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欠橫向的一致性結合
考試導向,短期總結性評量目標駕馭了長期形成性回饋效果,切割狹義的議題模型思維批判替代全局系統背景結構與關聯變化的創意解難能力探求。欠缺基礎知識範本掌握要求,卻導入爭議性政治考題,形成性學習過程被總結性公開考試所主導,構成考試導向的課程實踐。  
2.       教學法 : 考試為本策略 > 學習為本策略
 可預測議題為本的真實情景內容知識,加上爭議性機械式論證技能,以模型、框表形態的爭議批判性論說文程序知識學習為主體,過程依評分指標作為自評、互評與即時反饋的評審準則與策略。以考試評量水平標準及要求作為組織課堂學習的安排。以考題、模擬試題,議題程序為本、鼓勵證據為本的清晰個人立場,預設清晰立場有利獲分。限於批判性策略而缺乏多元智能學習,自利批判性而非獨立批判性思考、基礎疲乏的政治化議題學習。
 
3.     結果與影響:
·         正向:關注社會、拓闊視野、提供建構式學習平台         
通識學習已廣受本港與外地院校接受, 形成性採用總結性評量工具可行但有局限。 學生為中心替代教師為中心、技能為本替代內容為本,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卻欠鷹架導引。標準參照替代常模參照、教師專業權能加強,互動交流加強。
·         負向:考試達局部成效,卻未能反映學生多元學習能力
只為考試而讀書、對學習缺乏趣味;弱於學會生活,並忽視學會尊重;切割部份而非全局思考、掌握部份真理而欠全局真理;強化始料不及的兩分法思維及板糢化角色定位。部份議題無意識地被利益群體主導利用(媒體、壓力團體、政黨等)。考試為本的狹義批判性思考騎劫了通識設科的宏觀良好願望。淺層學習,重技能、弱知識根基,欠情意價值、創新思維與責任培養。
 
建議:
1.      設立中央專業核心架構:研究監察與組織跨學科專業發展(如上圖)
2.      重構全球化新形勢下本港評估與課程特色與政策:扮演橋樑角色與中介作用。
3.      檢視新時代課程實踐優劣,重構本港未來十年之十五年基礎教育:育人治港的方針、政策、道路與配套等
        建立持續15年育人成長的願景、素質、元素、配套
        以生態有機的背景、進程原則作目標設計,附以促進師生評量發展的參與
        評估水平指標依據於學習過程以達致學習目標
        設立與實踐校內與公開試指引原則,以確保形成性與總結性評估的質素
        提供具體清晰的考試評分要求示例作深入個案學習,附以具體示例作回饋。例如:校本 + 專業教材 (過程評量設計與型構指引)
        鷹架群組互動學習,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全人發展及成為終身追求學習者
        教學法與課程目標與評估設計一致之教師專業培訓
        高質素學與教互動,回饋與支援
       從點、線、面開展課程與評估專業發展以促進專業提升
        承擔負責任的評估風險:認識集體主觀評量或會帶來狹隘聚焦的考評陷阱。深入細緻研究。
        技能精選;目標明確顯彰;善作目標界定;橫向與縱向水準要求一致;重教考題、建構概念
       提防教學目標異化或政治化。確立培養關鍵性跨學科全局概念及能虛心懸念,真正具穩固學養的獨立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