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通識教育creative station

香港通識教育科總結性評估與課程目標能否配合一致研究文摘
                                                                                                                         梁麗嬋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香港通識科文憑試有多大程度能與課程配合一致,用以培養學生21世紀學習能力。特別是考查不同持份者對公開試、教學法和課程目標關係的意見。
研究方法:研究員採用量性與質性混合式研究,進行了42所50班本港學校師生問卷調查,35位不同持份者,包括學生,教師和政策制定者半結構式個別訪談,以及10節課堂觀課。
結果發現:標準參照總結性評估和評估監測機制能撬動批判性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社會意識。新課程起動短短幾年,其考評的信度與效度獲高度信任,並已獲本港與外地院校認同,此外,教師與不同持分者也從疑慮轉向認受。然而,本量性為主體與質性論證結果發現,評估和課程並不一致。教學法於務實的短期目標和理想的長期培育21世紀能力目標之間失去平衡。通識科官方起動課程目標的實現滋生了難以預料的副作用。直接參與者側重應試教學與及追求更高分數的效能學習。學習過程採用了考評標準,在課堂上鼓勵爭議性議題程序操練為務實的應試學習策略;較少關注如何有效培育跨學科概念與思考。學生於學會思考上較強,學會生活上較弱,更忽視學會尊重客觀規律與他人。間接的參與者,例如決策者,僅在21世紀技能的做法與理論上信奉,卻傾向口惠而不實。非教育專業持份者如傳媒、政黨、補習社等涉足其中。其結果是通識科沒有如預期般幫助培育具素質與責任的獨立思考者,卻傾向培育自利批判思考者。爭議性時事議題考評鼓勵簡單切割式議題思維,卻欠宏觀事物多元系統連結及根脈關聯理解。政治化議題更騎劫了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跨系統理性思維願望,無意識驅使學生追求無根、無歷史文化支撐的理想普世價值觀,透過程序模型訓練,傾向鼓勵以固有立場及自利性批判思維,展現非黑即白、版模化前設思維以論證。

  

建議:課程和評估之間應相互協同。公開考試與整體的課程目標結合旨在通過形成性功能的學習過程不斷地探索前行。其根基指導原則是態度,技能和知識的整合,配以公開考試與課程目標能作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一致性結合。進一步的研究應在課程學理和評估素養上提升,並致力於將課程和評估的一致性從實踐中體現出來。還通識予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