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是全人發展的基石
梁麗嬋
過去本港教育改革受紙筆考評國際認證影響,知識、思維技能和價值觀被分割學習,最受打擊的是學生胸懷的育養。胸襟是人對人和事的器度,要育養人成大器,首要注重身心健康,包括有形的軀體和無形的精神健康。冠狀病毒和時局變化給予我們教訓與啟示,未來教育重點在拓展新一代具備寬宏的器量,首要著重孩子的身心靈健康,那需教育理念創新,目標、課程和考評實踐貫徹一致。
健康是人的意志、抉擇及執行力的首要影響前提。擁有健康,才具敏捷的思考、執行的魄力、發揮潛能的活力。人的軀體乃人的靈魂與活動載體,需要經常獲得肢體動態的鍛煉和腦細胞的刺激,讓四肢靈活運用,內臟器官功能強壯,腦部思考活躍。過去畜牧業和農業社會時期,人類都是從大自然生活中獲取生存的食物和養料,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工業革命前期,人類需要參與大量的勞動,生活練就了健康的身體。隨著社會走進服務和工商金融業,AI智能又漸替代勞動力,人類日漸與體力活動疏離。靜態腦力運作激增,肺活量、血液循環、內分泌容易失衡,人類面臨體格健康與生活習慣不協調的挑戰。
從小刻意接受體能鍛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是時代教育的要項。學校承擔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責任,除了必須的體育課,課程設計需要提供情境、任務與行動,讓手腦並用的STEM教育、群組互動、走出課室的專題活動、體驗式參與學習等,融入孩子的生活。體育運動加速人體內臟器官運作,促進各系統功能正常,過程更激發「安多酚」,以調節腦下腺荷爾蒙分泌,協助減壓,激發愉悅感。減少孩童過早和過長時間運用靜態電子產品,刻意建構肢體參與跟生活和學習作有機結合,以成為習慣。初小和幼稚園學生,需要大肌肉和小肌肉鍛煉;一生一體藝學習的主張,有利於導引孩子參與手腦並用的體育、藝術和展能活動;「帶氧」的踏單車、舞蹈、歌唱,甚或大笑,均對身心發育非常重要。
從小培養對運動感興趣,樂於從群體參與學習課程中,建構良好自理的生活習慣,孩子將終身受惠!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01110《身心健康是全人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