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報刊文章creative station

 

尋覓中華龍 系列文章

 

 

尋覓中華龍(6) —《長空之王》

 

梁麗嬋

 

影片對試飛員的敬禮,背後反照的就是中國人要憑著自身的毅力,改變命運的價值觀

他們對未來充滿期盼與希望,是對飛龍在天、龍鳳呈祥、自強不息精神的禮讚。

 

《長空之王》電影觀後令人反思,禁不住探索網上影評與介紹,才讓筆者領悟電影的主角試飛員,為何被視為長空之王。這齣電影勵志感人,充滿生活感與人情味,把一名年輕試飛員的成長故事,活現在觀眾眼前。電影老少咸宜,難怪有校長觀後大讚「好好睇」,筆者認為影片值得用作培植學生家國情懷,並可作為生涯規劃價值觀教育。的確,試飛員值得被更多人認識,以探索擔當重任背後的精神!

 

沒觀賞這電影,便錯失認知國家軍人中,還有一個從優秀機師中挑選,能擔當駕駛新型戰鬥機試飛員任務的行業。這是一個高度危險的職業,試飛員跟新設計的飛機一樣,需要經過各種極端條件下的考驗,才能擔當試飛新型飛機的重任,以讓新設計的例如隱形戰鬥機,能安全交付作戰使用。一如電影導演所稱,新一代的試飛員,例如雷宇,必須有扎實的飛行理論基礎,也能參與到飛機的研發設計中去,因而試飛員又被視為會飛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更重要的是他們勇於挑戰極限,在不預知的境況下,敢於冒險判斷,那不就要具備專業,同時心中有股要完成任務及報國的情操,能把生命豁出去!

 

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口號,而是生命價值的反思與探求!我國從愛國詩人屈原,到精忠報國的岳飛、文天祥,到近代林則除、孫中山,建國之來的韓戰鬥士、「兩彈一星」專家及長空之王試飛員,不正是一脈相承的愛國典範故事?影片對試飛員的敬禮,背後反照的就是中國人要憑著自身的毅力,改變命運的價值觀。他們對未來充滿期盼與希望,是對飛龍在天、龍鳳呈祥、自強不息精神的禮讚。作為一個數千年文明的民族,經歷農業文明比拼工業文明強國,終能從谷底反彈過來,生產力作跨越式的飛躍,背後不就是那股創新求變,家國情懷感召下願意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一股傳承精神?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31107《尋覓中華龍(6) —《長空之王》

 

 

 

尋覓中華龍 (5)

 

梁麗嬋

 

文化在、精神在、國家在!

龍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精髓,這股精神一直傳承,因時因勢而蛻變。

 

我國傳統思想智慧可從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學說及四書五經中窺見,文化盛況可從《長安三萬里》48首唐詩中反映,近代創新建設則可從鐵路、公路、橋樑、水道、電網、太空科技和電子通訊等成就體會。我們不難發覺,成就背後總有一股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撐,於逆境磨難中,創新蛻變。無疑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獨存,春秋戰國後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封建帝制;漢代獨尊儒術,確立管治價值意識;隋唐則確立人才選拔及科舉考試機制,有效而成功推動農業社會文明進步。數千年農業文明文化沉澱,造就了巨大的人文向心力。

 

然而,鴉片戰爭為我國帶來四分五裂,險遭瓜分滅國的險境。當數千年農業文明遇上了百多年工業文明,人力生產敵不過機械生產。國人從維新改良,到推翻滿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前路仍是茫茫。100年前,孫中山先生來港,在香港大學陸佑堂演說,他形象的說:「民國現時廢除帝制,如拆了一間舊屋,其新屋尚未建築完竣,而一有風雨,居民受苦倍深,此勢所必然者。但將來必有完竣之一日,不有艱苦,何能底於成。」面對內憂、外患困境,孫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其《建國方略》便構想要修建約16萬公里的鐵路,160萬公里的公路,開鑿修建全國水道和運河,建設3個世界級大港…。

 

1921年中國共產黨引人馬克斯主義與哲學思維創立,最終於1949年,國家領導人向世界宣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建立一個有別於西方主流文化而獨立自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探索尋路,屢經挫折,但今天終於完成並超越孫中山先生的遺願,蛻變的背後,不就是龍的文化基因把西方馬克斯主義中國化?

 

文化在、精神在、國家在!龍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精髓,這股精神一直傳承,因時因勢而蛻變。蛻變如何則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31010《尋覓中華龍(5)》

 

 

 

尋覓中華龍 (4) — 《長安三萬里》

 

梁麗嬋

 

詩在、情在,價值觀傳承者與中華文化同在!

中華文化珍重「立德、立功、立言」創新傳承精神。

 

筆者正當尋覓中華龍,此時,《長安三萬里》動畫片推出,讓我對龍的文化特色與內涵、變化與創新,有了更深刻和立體的理解。其中「只要那些黃鶴樓的詩在,黃鶴樓就會在」、「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帶出影片故事的脈絡,也帶出中華文化珍重「立德、立功、立言」創新傳承的精神。

 

長安即今天的西安,曾是我國十朝古都所在。動畫片透過48首詩詞,把李白、高適、崔顥、孟浩然、王昌齡、杜甫、王維等十多位詩詞泰斗,在盛世與亂局之下的生活和情感活現。時人經歷一番自強不息的磨難,追求人生夢想,在夢想與際遇洗禮下,盛世與戰亂為其道德與造藝淬煉,詩興大發。李白意氣風發時,寫下「…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記下長安海納百川,文化多元景象。失意之時,醉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名詩。八年安史之亂,吐蕃和突厥等外族借機入侵,高適從寂寂無名,到大有所用;武將感悟練就了詩人情懷,把塞外「將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的景況描繪。

 

影片多個劇情與場景讓人震撼深思。高適向持軍旗死而不倒的將士敬禮;帶領將士,號令「來,為了長安、長安…」沖鋒陷陣。大敵臨門,高適屹然不動的回憶往事,運用以虛禦實,聲東擊西的相撲智慧,騙過對手。殲敵之後功成身退,把功勞歸給年青的嚴武。為了救奇才,高適轉托郭子儀向朝庭求情,最終李白抵達白帝城即遇赦,逃過了被流放夜郎的劫難,可說造就了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一詩傳誦後代。

 

詩在、情在,價值觀傳承者與中華文化同在! 推薦師生品味這時代之作。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30926《尋覓中華龍(4)》

 

 

 

尋覓中華龍 (3) — 龍的傳人

 

梁麗嬋

 

龍的傳人從傳統故事、習俗、四書五經,以及上一代以生命影響生命下,

注入情意價值的能量。他們多以人為中心,卻少以個體為考慮;知所進退與感恩,

擁護智者的帶領,合力承擔責任;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想像與期盼,並相信憑著集體的努力

及個人的付出,能夠一步一步的實現夢想。

 

古今及身邊有不少中華龍!創作「龍的傳人」及唱遍大江南北的侯德健,就是其中之一。曾為八口之家犧牲一切享樂,勤儉不休,慈愛身教,高齡六十仍拒絕退下,為尖東高樓建設當清潔工的母親,不也是中華龍?不錯,龍的傳人從傳統故事、習俗、四書五經,以及上一代以生命影響生命下,注入情意價值的能量。他們多以人為中心,卻少以個體為考慮;知所進退與感恩,擁護智者的帶領,合力承擔責任;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想像與期盼,並相信憑著集體的努力及個人的付出,能夠一步一步的實現夢想。

 

龍的傳人有著一股熱血儍勁,專注投入角色和工作,不把個人利益凌駕他人,卻對人文、社會、國家,甚至天下熱切關懷。他們不一定學問淵博,又或百般武藝,卻會堅守原則和信念,滿懷著對工作、事業及社群一份關愛與使命感。眼下,不少生活有目標的朋友,無論是在家庭建設、孩子育養、義工服務,或是體育推廣、專業鑽研、機構或學校人才培育等方面,均勇於擔當,虛心學習,創新向上,為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付出心血和正能量。

 

家國的龍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集百家所長,隨時局契機與挑戰而適應轉化,「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變易創新的形塑連綿不斷!近代五四運動帶來馬克斯主義,毛澤東把其理論結合到中國五千多年農業文明去,主張農村包圍城市,發動農民以槍杆子創造屬於中國人民的政權。二十大習近平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度把馬克斯主義結合到中華文化、近代紅色歷史及各國智慧,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數字科技、法治社會、綠色和諧、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確立價值傳承,共同努力達成國家第二個百年夢想。

 

欣喜身邊出現不少有為青年,參與進行「尋覓中華龍」的課程設計,為龍的精神賦予時代意義!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30905《尋覓中華龍(3)》

 

 

 

尋覓中華龍 (2)

 

梁麗嬋

 

龍成為中華民族圖騰,具有祥瑞、和合、向上和創新的意涵,

日漸成為引領民族前行發展的一種符號。

究其龍的形態與內涵,有助每一個個體形構共同價值觀,傳承與發揚貫通古今

和諧、愛國、自強不息、守正創新、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華精神,

以求社會進步,建設美好家國。

 

十五年前的今天,我國迎來首次主辦奧運開幕盛典,鳥巢場館展現一幕幕文化華章!畢人類從四大文明古國走到今天的只有中國,文物遺址及文字記載從沒有終止。據史記描述,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打敗蚩尤和炎帝之後,為了集「萬國之和」,從各部落圖騰中各取一元素,結合創造了「龍」。龍成為中華民族圖騰,具有祥瑞、和合、向上和創新的意涵,日漸成為引領民族前行發展的一種符號。

 

究竟哪有中華龍?十二生肖中有龍。外觀上,龍由9種動物特徵組成,單是眼睛便有說似兔、似蝦,神話中便有畫龍點睛的故事。不少文物、建築、衣飾都有龍。據專家研究,歷代「龍」有51種字形變化。傳統習俗節慶中常有龍:端午節扒龍舟、香港大坑舞火龍、譚公誕現身數十條龍;龍字成語逾二百個、龍姓與命名更多不勝數。北京故宮太和殿內便有過萬龍的蹤影。倘若從外型想像,延綿萬里的古長城、現代建築如港珠澳大橋、高鐵、長征火箭等都像龍。

 

無形龍的象徵意義更為豐富多采,具有權勢、吉祥、能力,號召天下的意識。古代只有一國之君才穿龍袍、坐龍椅、蓋龍璽,凸顯承擔整個國家興亡的權責。傳説中龍的出現,多處身在災難困苦之中,以凝聚民心,解救人們脫難避險,激勵冒險與擔當。

 

今天有形與無形的龍無處不在,是中華大地、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象徵,因此,在價值觀傳承方面,發揮重要角色。中華民族從農業文明跨越式走進工業4.0,面對多方面內涵調整、豐富及挑戰,龍的蛻變過程,充滿著傳奇與實踐智慧,構成科技進步、制度演化、精神與價值觀巨變。

 

究其龍的形態與內涵,有助每一個個體形構共同價值觀,傳承與發揚貫通古今和諧、愛國、自強不息、守正創新、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華精神,以求社會進步,建設美好家國。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30808《尋覓中華龍(2)》

 

 

 

尋覓中華龍 (1)

 

梁麗嬋

 

龍象徵中華民族追求和合精神、騰飛向上精神、變易創新和龍鳳呈祥吉祥徵兆意識,

背後乃自強不息、海納百川、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等核心價值觀所形塑,

推動著整個民族不斷尋求器物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蛻變創新。

處境創新時代,新一代急需體味尋覓中華龍的學習歷程。

 

本欄於上月刊登「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三篇文章,從中看到主題式教學將成為內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和行動參與,從而鑑古知今、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歷程。明年是龍年,又是建國75周年,筆者正組織具創意教學追求的教師和大學生,共同尋覓中華龍,構思學習教件,好讓新一學年學生開展尋覓中華龍探索。

 

香港雖然脫離母體156年,但具有數千年實證文物歷史,龍的文化無處不在,根在家國。由於在港英管治下的香港前期,大部份時期視香港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韓戰爆發迫使香港由轉口港轉型為輕工業生產基地。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開展連串建設改革,之後主動提出香港前途問題,英國欲透過談判延續管治權,港人意識因而急增。中英聯合聲明,國家以「一國兩制」創新模式收回香港,卻帶來西方和中方兩大系統各自演釋。回歸以來,西方發達地區刻意推動及塑建港人有別於內地的意識,隨著教育跟隨發達地區全面改革,加上三三四學制轉制,學歷須獲國際承認,中國歷史和具中華智慧傳承的文言文被邊緣化,通識科考評引入非黑即白思維,導致這一代,錯失中華精神與龍的意識。

 

香港九七政權回歸到今天治權回歸,還欠一個心理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快75年,經歷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商業、金融服務業及訊息科技跨越式蛻變,可說是一個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的過程。龍象徵中華民族追求和合精神、騰飛向上精神、變易創新和龍鳳呈祥吉祥徵兆意識,背後乃自強不息、海納百川、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等核心價值觀所形塑,推動著整個民族不斷尋求器物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蛻變創新。處境創新時代,新一代急需體味尋覓中華龍的學習歷程。

 

文章來源:星島日報 學與教 學友智庫20230704《尋覓中華龍(1)》

 

作者為學友社社長及資深教育工作者,專注學與教成效及課程設計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