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理念:設計的例子和步驟
資料冊設計指引按五個設計策略設計,筆者試舉六年級上學期曾經推行的「促進健康生活計劃」為例,以學生作品實例說明專題設計理念架構的基本設計元素。
(一) 認識和理解:
小學六年級學生進行「促進健康生活計劃」前,首先要認識什麼是健康,怎樣才是飲食均衡,理解何謂健康生活。
(二) 探索和發現:
學生探究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有那些影響,例如透過個案實例尋找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並透過訪問,研究兩位低年級同學的生活習慣有何特點。
(三) 想像和創造:
根據受訪者的生活習慣缺點,為受訪者建議一些可行的健康生活計劃,例如為受訪者設計營養餐單、建議一個較健康的生活時間表等。
(四) 實踐和應用:
協助受訪者改進生活習慣,透過生活健康紀錄,輔導受訪者改進生活習慣。
(五) 感覺和評價:
反思和評價受訪者在健康生活實踐方面有什麼改進,設計的計劃是否成功可行,並對整個計劃作整體的評價。
交回資料冊顯示,大部分六年級的學生,都能夠按指引步驟完成「促進健康生活計劃」。資料冊之能夠有效進行,學生能夠負起學習的責任,主要是單元設計架構模式中的課堂和各項活動配合,供應學生設計資料冊的養份和元素。老師在課程設計和施行上;家長在督導輔助上,都為孩子的學習負起建構鷹架的作用,協助孩子有效學習。以下筆者試根據以上五個設計策略,加以變化,使成為六年級「促進預防非典型肺炎計劃」專題設計,以便作為介紹專題設計理念架構的具體鷹架過程。
首先設計者根據孩子的需要,決定選取這個大家都關心的專題設計題目,然後找出兩個中心問題:非典型肺炎與我們有何關係?個人如何負起預防非典型肺炎的責任?接著便思考學習這單元的具體目標和評估項目:
共通能力方面:促進同學間的協作溝通能力
發揮創意思維能力,輔助低年級同學實踐預防非典型肺炎計劃
提高自我管理和研習能力
價值觀和態度:對負起推動社區健康的責任有積極的態度
關心社會、提升對健康生活的重視
知識領域方面:認識和探究非典型肺炎的病徵、傳播和預防方法
認識預防勝於治療的健康生活實踐方法
建立目標和評估項目之後,便依據五個活動設計策略,進行專題建構活動如下:
(一) 認識和理解:
透過腦力震蕩方法找出學生對非典型肺炎的已有概念、迷思概念或另有概念
透過剪報、上網搜集資料、閱讀單張、拼圖分組學習等活動,認識非典型肺炎的病徵、傳播和預防方法
網上搜尋有關非典型肺炎資料
透過康樂棋遊戲進行非典型肺炎問答遊戲
(二) 探索和發現:
透過調查問卷,訪問兩位低年級同學的健康、衛生、生活習慣,探索受訪者的健康態度和習慣。
四人一組作個案討論,運用剪報和網上資料,探索非典型肺炎對我們的生 活、社區、社會的損害,並向班內同學匯報。
四人一組運用思維導圖比較與對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異同
四人一組運用思維導圖確定訊息的可靠性
(三) 想像和創造:
透過角色扮演,想像非典型肺炎如何傳播
透過角色扮演,想像如何正確預防非典型肺炎。
為低年級同學設計健康營養餐單
協助低年級同學設計健康生活時間表
(四) 實踐和應用:
透過個人生活習慣紀錄表,紀錄實施健康生活的習慣:紀錄洗手次數、飲水次數、食水果蔬菜的份量,如廁次數等
輔助低年級同學實行預防非典型肺炎計劃
(五) 感覺和評價:
自評互評資料冊設計
自評個人對健康生活的習慣
寫下對整個課程活動的評價與感受
配合「促進預防非典型肺炎計劃」專題設計,學生需完成資料冊,老師提供參考資料和資料冊設計指引如下:
(一) 認識和理解:
何謂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有何禍害:對個人、社區、醫療系統和經濟的影響
非典型肺炎的病徵、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
(二) 探索和發現:
探索低年級同學預防非典型肺炎的方法和態度是否正確
調查訪問兩位低年級同學的衛生、飲食及生活習慣
(三) 想像和創造:
引發受訪者對預防非典型肺炎的重視
為受訪者建議有效預防非典型肺炎的個人衛生習慣和方法
為受訪者建議健康飲食習慣
為受訪者建議健康生活習慣
(四) 實踐和應用:
紀錄個人預防非典型肺炎的習慣
輔助受訪者實踐和紀錄預防非典型肺炎的習慣
(五) 感覺和評價:
評價「促進預防非典型肺炎計劃」的成效
評價受訪者在各方面的改變
反思個人在推動社區健康方面的責任
專題設計實例表示,完成一份資料集/冊,是孩子的責任。當中課堂的學習、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調查訪問、戶外探究、網上搜尋、參考資料、設計想像等學習過程,給予孩子做資料冊的刺激和元素。教師、家長、同學、周邊人物等學習的外在因素,在設計策略有系統理據的配合下,成為支持孩子學習的支架,讓孩子感受認識理解的樂趣、引發探索深究的好奇、創意想像力的發揮、積極正面的反思評價、完成資料冊和各項活動的成就感等,都能激發孩子內在學習的能量。
實踐理念:創意思維的發展
筆者試從鷹架孩子發展創意思維角度分析,說明專題設計策略對孩子建構學習的影響。
專題設計課程其中一個重點意義在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在學校六年的生活中,經歷下列多元化的活動,使能發揮童稚心、好奇心、想像心、挑戰心和冒險心,提升對周圍環境、事物和人物認識的流暢力、敏覺力、變通力、精密力和獨創力。以下試用小一至小六創意思維活動概念圖表達有關發展。
專題活動的設計一方面以提供理性的科學探究、手腦並用、調查訪問、邏輯思維、理性處理資料數據和尊重科學規律的精神為主,另一方面又提供感性的角色扮演、角色轉移、想像設計活動、反思自評和包容讚賞等活動,讓孩子發揮左右腦的潛能,以便更好發揮創意,提高思維能力。
此外,孩子年紀越小,越富有創意想像力,樂於進行各種嘗試,對於新鮮的事物和色彩豐富的圖像更特別喜好。隨著資訊科技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多同學利用軟件設計資料冊,以本年度六年級其中一班為例,超過25%利用簡報繳交資料冊,50%以上的同學利用電腦打字完成部份內容。因此,資料冊設計成功引發孩子運用資訊科技學習,透過上網、電腦圖像設計、腦力震蕩的刺激,更有效引發孩子的創意高階思維學習。
在校內推行專題設計的原則是由低年級開始,老師提供引領輔助,逐步按年級的提升讓孩子負上更多責任。此外,越低年級獲得父母的照顧也越多,獨立處理課業困難的能力也越弱,因此,資料集和活動的設計便配合小孩子的特點,讓家長投入更多的參與和輔導,老師亦需盡量提供更多資料、協助和關懷。
評估模式的施行
建構主義學習觀重視學習的過程,主張過程中運用進展性評估。根據孩子建構學習理念和專題設計的目的,評估的策略亦依據建構主義的原則建立。下圖顯示每一個專題設計計劃都清晰地列寫計劃的主要問題和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知識學習範疇三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和問題,是評估計劃是否成功推行的重要依據。此外,根據五個設計策略的目的在引發孩子學習的趣味、好奇心、創造力、被認同感和成就感,設計策略倘若能夠引發以上的改變已是很大的成效。因此,如何驗證專題設計的成果,除了參考考試時(總結性評估)學生獲得的分數表現外,更重要是從日常學習中,進行進展性評估的表現。
要評估孩子掌握五個設計策略的成效、共通能力和價值觀與態度的改變,不可能在紙筆形式的總結性評估中展現,只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進展性評估),作有系統的觀察、紀錄、成果展現和反思。此外,評估的目的在於促進學與教,讓孩子對學習有自信,感到有趣味,即時給予學生學習的回饋,讓教育工作者檢討施教成效,並作出改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進展性評估是學與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份。評估的方法等同向孩子的學習作出回饋的方法,目的在於鼓勵、激發、欣賞、引發學習興趣多於競爭、責備、驚嚇和挫敗學習動力。評估方法有多種,除了總結性評估的考試測驗外,在專題設計過程中,老師經常運用口頭及書面語回饋是非常重要的。積分(貼紙)獎勵,能引發小孩子學習具體目標,憑積分可讓學生換取禮物或獲得嘉獎,對引發小學生學習很有效。孩子愛競賽和遊戲,班內設立組制比賽或遊戲的機制和學習習慣,能有效進行各類學習。積極正面的家長評語、學生自評和互評,能夠給予孩子對學習的重視和反思,更能讓孩子負上學習的責任,激勵同儕間學習上互動的關係。老師在學與教過程中,可以作出有系統、有計劃、有信度和效度的評估計劃,讓多方面人士參與評估。然而,評估不宜過於繁複,以免喧賓奪主,增加各人的負擔,紀錄孩子的學習成就,以便在成績單上展現並不重要,反而,透過獎勵、讚賞、拍攝、紀錄學生的學習成就,並讓孩子獲得學習上的肯定回饋是最主要的。成績單可以展現總結性評估的效果,最理想的評估遠景是加入具信度和效度,但不繁複的進展性評估結果。最後,孩子作品的成果陳展,更是給予孩子努力學習的直接鼓勵。
實施成效
為了分析專題設計的成效,本年度結束前,進行了以下兩份問卷調查。第一份是抽選已運用專題設計做資料冊五年的一班六年級33位學生做一份問卷(本校採用平均班),以了解他們對學習活動的意見。其中以下第(一)11和12項有關資料冊設計意見,學生選配合單元設計的資料冊設計第(一)11為第2喜愛的活動,選配合單元設計的資料冊設計,但因SARS影響而由學生自學完成的第(一)12為第7喜愛的活動。此外,第(二)3項反映大部分學生表示做資料冊雖然辛苦,但覺得值得做。
上六乙班不記名問卷調查:(收回問卷33份) 日期:23/06/2003
﹙一﹚你對一年來常識科的活動有甚麼意見?請用數字1至5選出最喜愛的五
項活動,並在( )內寫下每項活動給予的分數(最高10分),此外填寫缺
去而你認為非常難忘的活動項目:
□ 設計彈簧秤 4人 (12) 1. ( )
□ 設計機械原理小玩意 9人(9) 2. ( )
□ 彈力小車比試 14人(5) 3. ( )
□ 保溫測試 2人(14) 4. ( )
□ 創造新生命設計活動 18人(2) 5. ( )
□ 溫室種植實驗和/或植物向光性實驗 6人 (11) 6. ( )
□ 鳥類飛行設計與比試 15人(4) 7. ( )
□ 種子的傳播設計與比試 12人(7) 8. ( )
□ 參觀動植物公園 14人(5) 9. ( )
□ 戶外學習日 27人(1) 10. ( )
□ 「我是一隻…」資料冊設計 18人(2) 11. (平均獲7.2分)
□「我是太空人」資料冊設計 12人(7) 12. (平均獲7分)
□ 時事評價與討論 1人(15) 13. ( )
□ 非典型肺炎分組討論與棋盤問答比賽 8人 (10) 14. ( )
□ 地球和月球比較對照討論和匯報 4人(12) 15. ( )
請就過去一年常識科活動表達意見。請“ √ ” 出得分數目(5分為最高分,1分為最低分)。
項目
|
5
|
4
|
3
|
2
|
1
|
1. 我喜歡多些科學探究活動
|
16
|
4
|
13
|
0
|
0
|
2. 我喜歡分組討論和比賽
|
8
|
7
|
11
|
4
|
3
|
3. 做資料冊雖然辛苦,但我覺得值得做
|
13
|
8
|
7
|
4
|
1
|
4. 我喜歡老師替我的資料冊最滿意部份攝影
|
13
|
3
|
9
|
7
|
1
|
5. 我主動參與小組討論
|
4
|
9
|
13
|
3
|
4
|
6. 我對設計形式的活動很感興趣
|
14
|
8
|
7
|
2
|
1
|
7. 我能放能收,有效時間管理
|
6
|
9
|
13
|
4
|
1
|
8. 老師能有效幫助我學習常識科
|
14
|
4
|
9
|
4
|
2
|
9. 常識課堂中,我有機會向全班同學作討論匯報
|
5
|
10
|
10
|
4
|
4
|
10. 我滿意老師的教學方法
|
11
|
8
|
10
|
1
|
3
|
平均選擇人次百份比:
|
31.5%
|
21.2%
|
30.9%
|
1%
|
0.6%
|
第二份問卷調查是由常識科科任以不記名形式填寫的,以檢討一年來單元設計 (即專題設計)的成效。
單元設計問卷調查(以上午校收回問卷30份計算) 日期:19/06/2003~25/06/2003
單元設計是本年度常識科重點嘗試,現請你以不記名形式填寫以下問卷:
(一)請根據學生學習的表現 “ √ ” 出所獲分數(5分為最高分,1分為最低分)
表現項目
|
5
|
4
|
3
|
2
|
1
|
1. 約70%學生對學習設計的單元感興趣
|
6
|
20
|
4
|
0
|
0
|
2. 約70%學生積極參與協作溝通活動
|
7
|
15
|
7
|
1
|
0
|
3. 學生較多機會探究、想像、批判和實踐所學
|
4
|
17
|
8
|
1
|
0
|
4. 學生能夠深入學習本單元
|
4
|
18
|
5
|
3
|
0
|
5. 約70%學生對主題內容有積極的反應
|
2
|
20
|
7
|
1
|
0
|
(二)請就單元設計作出適當的評價:請“ √ ” 出評價分數(5分為最高分,1分為最低分)
表現項目
|
5
|
4
|
3
|
2
|
1
|
1. 單元設計能更多地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
1
|
24
|
3
|
2
|
0
|
2. 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經歷
|
8
|
19
|
2
|
1
|
0
|
3. 單元概念圖能幫助清晰某一單元的重點、主題和目標
|
4
|
16
|
7
|
3
|
0
|
4. 老師掌握單元設計的方法
|
2
|
18
|
7
|
1
|
2
|
5. 單元設計推行是面對常識科新建議的有效方法
|
2
|
17
|
11
|
0
|
0
|
6. 單元設計方法過於複雜
|
4
|
12
|
13
|
1
|
0
|
7. 單元設計跟依據課本教學差異不大
|
0
|
15
|
10
|
5
|
0
|
8. 老師付出的設計時間過多
|
5
|
11
|
12
|
2
|
0
|
9. 老師付出的設計時間是值得的
|
0
|
15
|
14
|
0
|
1
|
10.我願意在下年度繼續嘗試單元設計
|
1
|
13
|
12
|
3
|
1
|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學生樂於參與各項專題活動和製作資料冊。69.3%學生表示做資料冊雖然辛苦,但覺得值得做,只有16.5%學生表示做資料冊辛苦,不值得做。此外,50%的老師認為老師付出的設計時間是值得的,只有3.3%表示非常不值得,其餘47.7%表示沒有意見。他們大部份都認同單元設計能更多地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經歷,單元設計推行是面對常識科新建議的有效方法。大多數老師表示,學生學習單元表現理想,約70%學生對學習設計的單元感興趣和對主題內容有積極的反應,約70%學生積極參與協作溝通活動,學生較多機會探究、想像、批判和實踐所學,大部分學生能夠深入學習各單元。
結語
專題設計理念架構運用的實例,反映老師的角色在於運用孩子建構學習理論,鷹架孩子學習的過程。老師根據一個主題建構一個學與教的過程和策略,協助孩子由實際的發展層次,進入潛在的發展層次。小一至小六是一個學習發展重要時期,建構的鷹架亦有其差異。低年級老師給予孩子的鷹架較多較密,方便運用,高年級則漸次讓孩子負上更多的學習責任,較多機會讓孩子獨立地處理學習課業,並且增加孩子間獨立互動的機會。老師的角色亦漸次轉變,除著孩子能力的漸長,老師和家長亦由較多的參與協助,漸次減少扶助(即拆除鷹架),直至孩子負上學習上大部份的責任。那時候,孩子便學會學習了。
參考資料:
1. 鄭美紅、蘇詠梅(2001)。《跨學科課業的評估─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啟示》。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二期, 第二冊, 文章一
2. 鄭美紅﹙2002﹚。《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教學實踐-探討科學教學法》。香港教育 學院。
3. 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4. 課程發展議會﹙2002﹚。《基礎教育課程指引》。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5. 陳龍安等編﹙2000﹚。《創造力訓練手冊》。中華創造力顧問有限公司。
6. 劉宏文(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 193,3-12。
8. 梁麗嬋、黃冠華(2002)。《常識科理念架構的實踐》《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2 Proceeding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139-151
9. Carin, A. A.,(1997). Teaching modern scien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 Merrill.
10.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 Basic Books.
11. Piaget, J. (1970). Genetic epistemology (E. Duckworth,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2. Vygotsky,L.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3.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ole, M. et. al. Edit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