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Activities

通識大道 既「通」且「識」研討會

   

   

研究回應學生困局:

偶然機會發現銘俊同學在UNICEF HK《明天我》寫實紀錄片中,描寫其內心深處受學習框框條條所困,那與主席梁博士的DSE通識科課程與考評研究論文發現一致。銘俊感受學習變得框條化,那源於高風險的考評與學習議題要求有明確立場,學習過程漸趨向兩極化、版模化與自利性批判思考,評估主導框條式學習。那需對評估政策及學習過程作專業審視,才能為銘俊等同學解困。

 通識科課程與考評能否「通」且「識」?簡報下載

   
   
研究結果:

成功實現初始推行目標、課程獲本港和國際學院認受、教師教學範式轉變、學習轉向技能為本,考評轉為標準參照等。然而,考試不能導引學生多樣性的能力學習、要求明確立場的爭議性議題思考模式導向死胡同,學習只尋求切割真實的一部分,而未能導引全局性思考。配套不足下的成效主導學習,無意識導引不可預測的自利批判性思維。

     
   
研究結果獲得認同: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黃家樑評論員作以下回應:這是一次課程宏觀的反思交流,感覺既驚且喜,英雄所見略同。那與其過去多年報刊的評論意見大同小異。
考評局歷史科負責楊博士也認同研究發現,考題模型導向「八股」模式的學習,考題需變革。前教育局高官認同現行模式導向死胡同,認為通識跨學科學習應當無分學科界限,並應從小掌握學習。

 

跨學科課程如何既「通」且「識」?

 

本會以創意五向導建構五個通識科議題的生涯規劃《「識」者生存》課程,並於兩校試行。課程圍繞自我了解與外在社會、國家、全球人力資源與行業變化為學習重點。甲校以「掌握個人生涯規劃是避免成為隱蔽青年的最佳良方?」;乙校以「掌握個人生涯規劃有助社會上流的機會?」議題作為探究主軸,並配合五個支軸議題而成。
 
第一項議題學習重點在認識自己(知己)。教材提供周哈里窗作自我反思及同學互評,以個性特質測試(Holland, 1997) 掌握個人六大職業型格傾向,以職業價值標購活動反思自身價值追求,並以短片及簡報展示馬斯洛個人成長需要(Maslow, 1954),讓學生思考個人能力、興趣與及職業價值取向。第二至四教節透過生態系統理論提供多項手腦並用、反思回饋及知識轉移的學習內容(知彼)。活動包括僱員與僱主求職角色扮演、資歷架構層階探究、內地升學論壇與模擬全球化下企業代表爭議利潤份額分配討論等。第五教節則以一個探險人生,設計尋寶藏的題材作結,旨在協助學生開始探索出路的不同可能,並作出抉擇及行動計劃,以完善整個生涯規劃。
 
請依下列課程設計大綱連結下載各工作紙及相關內容。其他網上相關課程資料可從以下連結:
 
  
生涯規劃彈、途、漁之「識」者生存 課程綱要及資源
                                                                                                          
適用範疇:中四及中五 通識教育、學生輔導、班主任課、綜合課等
 
課程規劃概念圖 (連結)
 

教學設計大綱 (五節各八十分鐘課堂學習)            (大綱連結)    

 課節議題

 導引問題

 建構活動

 
1.         青少年需具備何等素質以提升社會流動性?
 
1.     個人有何能力、性向、興趣與價值觀?
2.     個人有何職業取向?
3.     青少年需具備何等素質以提升社會流動性?

完成前測問卷;派發學生學習紀錄卡 (反思自評表)

簡介課程重點;訂立獎勵機制;

訂立學習目標及重點學習議題:「社會流動性不足是時下青年在生涯規劃中面對的大挑戰?」(議題示例)
個性測量(WS1)價值標購活動(WS2)對自身及社會不同的角色作深入的瞭解,探究個人素質與本港社會流動的關係
 
2.         個人具備的素質能否回應社會發展的訴求?
4.   本港經濟有何特點與模式,因而產生「橋型工種」的現象?
5.      個人有何特質,擁有何等類型工種的傾向?
6.      個人具備的素質能否回應社會發展的訴求?
以短片反映本港青少年面對出路與就業問題出現四類人力資源與價值追求
透過生活價值追求我有SAY (WS3)遊戲掌握所處境況,個人抉擇影響社會的流動
僱員僱主角色扮演(WS4),拓展多元視域;透過議題探究個人與社會有何發展訴求
 
3.         全球化下本港青少年生涯規劃的機遇大於挑戰?
 
7      全球化如何促使本港人力資源與價值追求的變化?
8.      全球化下本港青少年生涯規劃的機遇大於挑戰?
 
全球化知多少小測試(WS5)
進出口業工種排序(WS6)競技活動,以掌握全球化工種與資歷架構的關係
模擬全球化i-phone生產(WS7)境況,以了解工種的特質與人才的需求
 
4.         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有多大程度影響本港青少年生涯規劃?
 
9.     中港關係有何影響個人未來發展的因素?
10   .到內地升學或就業對青少年利多於弊?
 
中港關係遊戲卡(WS8)探究以了解兩地政治、經濟、基建、文化及社會的關係
論壇(WS9)形式,提供個案示例,辯論青少年應否到內地升學或就業
5.         掌握個人生涯規劃,有助確立人生方向?
 
 
10     個人具備何等條件,成功探險人生
11     掌握個人生涯規劃,有助確立人生方向?
 
透過探險人生情景(WS10)討論,啟發思考與綜合運用課程所得,初步構思我的藏寶圖(WS11)生涯規劃審視與反思(WS12),確立人生方向?

 

評論員及與會者評價: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黃家樑:分析簡報下載
 

 現行通識科考評與課程是否有助學生達成本科學習目的

 現行課程實踐如何推動「通」與「識」

 

 既「通」且「識」  

通:有否聯繫不同學科內容 / 知識, 觸類旁通?
有否文理兼通, 融合人文與科學 (知識 / 精神)
有否從個人到社會, 從社會到國家及世界?

識:能否做到知識與技能結合, 避免只有知識灌輸, 或只知清談議題?
能否發展多方面思考能力, 而非只重應試教育, 培養考試技能?
能否提供思辨空間 / 方法, 刺激多角度思考, 最後由學生建構觀點?  

 
  《「識」者生存》教材透過多元建構學習活動讓學生從參與中體驗,總結性議題串合五課節形成性評估小議題,讓四個單元內容環環相扣,從「通」到「識」,又從「識」到「通」,有助學生知己知彼,抉擇與規劃未來。議題學習與生活結合,總結性議題與形成性學習結合。即場有老師回應教材適用於輔導與通識科教師,認同有助學生價值學習與個人成長。然而黃老師回應教材用上十課節未能結合當前學校教學生態。過多的教學內容與考評要求無助建構學習施行。建議將現行各單元內容簡化,由中央提供十多個具體可用的專業建構教材。例如從個人成長跨出生涯規劃,今日香港跨出基本法,全球化跨出貧窮問題等,用以教材配合考評

 

《從「識」者生存計劃建構「通」與「識」》示例分享簡報 (下載)

  通識教育 既「通」且「識」研討會點滴啟示 (連結)